• <bdo id="ukkue"></bdo>
  • 分享過去,影響未來!

    ... 杰民

    弗朗茨·施密特和他的《協奏曲式的貝多芬主題變奏曲》

    發表于:2018-12-22 下午 /閱讀:1413 /評論:1


    題頭圖: 弗朗茲·施密特(1927年)(左上圖); 奧地利發行的弗朗茲·施密特的紀念郵票(右上圖); 弗朗茲·施密特的墓碑(左下圖); 《協奏曲式的貝多芬主題變奏曲》的CD(右下圖)。 前一陣連續寫了四篇文章“閑說”了老貝自己以及他的學生和其他許多作曲家對他的交響曲所作的包括鋼琴在內的各種室內樂形式的改編。這一種改編,就是對現有的一首(或一部)作品重新編配或配器,在不改變整體的和聲進行、織體結構、曲式結構、風格特點的情況下,將原來的聲樂或器樂的演出形式改編為其它演出形式。這種改編也是對原作的一種再創作。因此,改編者完全可以將改編曲列入自己的創作目錄里。還有一種改編是對現有的一首(或一部)作品進行音樂上的重新構思,通過和聲處理、旋律轉換、織體結構、曲式、配器的不同,將原曲作較大的“改頭換面”,甚至是“脫胎換骨”,幾乎成為“新作”。例如上世紀后半葉盛行的將古典音樂改編成爵士音樂,搖滾音樂等流行音樂的改編曲,就是屬于這一類。因此有時也將這種改編曲稱作“自由改編曲”。當然,不管是哪一種改編,都必需符合原作曲者對原作版權的要求(如果有要求的話)。 除了“改編曲”外,愛樂者們會經常會聽到某作曲家的“主題變奏曲”或某作品的“變奏曲”,例如:勃拉姆斯根據曾經被認為是海頓未發表的管樂隊作品《圣安東尼的合唱》(Chorale St Antoni)中的主題,分別為雙鋼琴演奏和管弦樂隊演奏而創作的《海頓主題變奏曲》(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Haydn in B flat major?, Op.56a & Op.56b);莫扎特根據一首法國歌曲《媽媽請聽我說》(Ah!?vous?dirai-je,?maman)為鋼琴獨奏而創作的《十二首變奏曲》(12 Variations, K.265/300),俗稱《小星星變奏曲》;帕格尼尼根據羅西尼的歌劇《摩西在埃及》中摩西禱告時的音樂為主題,為小提琴用一根G弦演奏而創作的《羅西尼“摩西在埃及”主題變奏曲》(Variations for One String on a Theme from?Rossini’s Mosè in Egitto),簡稱《摩西主題變奏曲》等?!白冏唷币辉~,源出拉丁語“Variatio”,原義是“變化”。按照統一的藝術構思而組成的樂曲的主題及其一系列變化就構成了“變奏曲”。所以,變奏曲有時也稱作“主題與變奏”。如果是基本保持主題的旋律輪廓、節奏甚至和聲,只加上一些小小的裝飾,那就是簡單的變奏;如果將主題的旋律、節奏、調式調性、織體、和聲都做較大幅度的改變,甚至只是選取主題的某個因素加以發展,以至于幾乎聽不出它們和原型的聯系了,那就是復雜的變奏。如果這樣表述還比較“抽象”的話,那么也許可以用大家所熟悉的時裝表演來作比喻:“主題與變奏”有點像在時裝表演時同一模特換幾種不同的裝束多次登場。她第一次穿一件中式旗袍,第二次可能穿一身西式晚禮服,第三次又換成一套都市牛仔裝,第四次是職業裝,第五次是運動裝,第六次是休閑裝,......不管服裝怎樣變,甚至變到你從衣著幾乎認不出這個模特了,但實際上她的身材、她的面容,她的步態都說明她還是原來的那位模特。 據不完全的資料統計,從文藝復興時期至今四百多年來,有近二百位著名作曲家作品或作品中著名的主題,被他們同輩或后輩的作曲家們創作各種形式的變奏曲。被稱為“樂圣”的老貝的作品中那些膾炙人口的主題自然也是眾多作曲家作為創作各種形式的《主題與變奏》的源泉。從我能查到的資料上看,自十九世紀初奧地利的魯道夫大公(Rudolf, Archduke of Austria, 1788-1831)1818年左右用老貝為他寫的一首鋼琴練習曲《期望》(O Hoffnung, WoO 200)中的主題而創作的《貝多芬主題四十首變奏曲》(Forty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Beethoven)到當代德國作曲家漢斯·岑德爾(Hans Zender, 1936-)2010年用老貝著名的《迪阿貝利變奏曲》(Diabelli-Variationen?, Op.130)中的主題而創作的《三十三首變奏曲的三十三首變奏曲》(33 Ver?nderungen über 33 Ver?nderungen),二百多年來,至少有十六位作曲家根據老貝作品的主題創作過各種形式的“變奏曲”。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十九/二十世紀德國作曲家馬克斯·雷格爾(Max Reger, 1873-1916)根據老貝1820年左右寫的一首《降B大調鋼琴小品》(Bagatelle for Piano in B flat major, Op.119, No.11)中的主題,為雙鋼琴演奏或樂隊演奏而創作的《貝多芬主題變奏與賦格》(Variations and Fugue on a Theme of Beethoven, Op.86);還有十九/二十世紀法國大作曲家卡米耶·圣-桑(Camille Saint-Sa?ns, 1835-1921)1874年根據老貝1801-1802年寫的《降E大調第十八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中段主題,為雙鋼琴演奏創作的《貝多芬主題變奏曲》(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Beethoven, Op.35);此外還有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十九/二十世紀奧地利作曲家弗朗茲·施密特(Franz Schmidt, 1874-1939)1923年根據老貝著名的《F大調第五小提琴奏鳴曲》中的主題,為鋼琴(左手)與樂隊演奏而創作的《協奏曲式的貝多芬主題變奏曲》(Concertante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Beethoven)。 許多愛樂者對奧地利作曲家弗朗茲·施密特這個名字或許還比較陌生。不過,如果說起《巴黎圣母院 --- 第一幕間奏曲》(Intermezzo, from Notre Dame - Act 1),那么絕大部分愛樂者應當是非常熟悉的。這首《間奏曲》選自根據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的名著《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改編的一部同名二幕歌劇。歌劇在1914年問世后,雖然演出不多,然而,這首《間奏曲》卻以其優美而動人心弦的旋律成為迄今為止為數不多的、讓許多人聽了可以“過耳不忘”的世界名曲。而它的作曲家正是弗朗茲·施密特。 現在就先來說說這位奧地利作曲家、鋼琴家和大提琴家。 弗朗茲·施密特生于普雷斯堡(Pressburg,即現在的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父親有一半匈牙利血統,母親則完全是匈牙利人,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女鋼琴家,也是他最早的音樂老師。她用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Sebastian Bach, 1675-1750)的鍵盤作品給了他一個完整而系統的音樂啟蒙教育,而普雷斯堡教堂杰出的管風琴家費利齊安·莫奇克兄弟(Brother?Felizian Moczik)為他在音樂理論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曾隨著名的波蘭鋼琴教授西奧多·萊切蒂斯基(Theodo Leschetiky, 1830-1915)短暫學習過鋼琴。1888年隨家人搬到維也納。在維也納音樂學院隨作曲家羅伯特·??怂梗≧obert Fuchs, 1847-1927)學習作曲,隨大提琴家費迪南德·赫爾梅斯伯格(Ferdinand Hellmesberger, 1863-1940)學習大提琴,隨大作曲家安東·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 1824-1896)學習對位。1896年,二十二歲的施密特以“優秀”的成績畢業。隨后,他在與其他十三名應聘者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維也納宮廷歌劇院樂團的大提琴手,一直干到1914年。期間,他常常在大作曲家、指揮家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的指揮下演出,盡管當時樂團的首席大提琴是弗里德里?!げ伎怂辊U姆(Friedrich Buxbaum, 1869-1948),但馬勒總是習慣性地讓施密特充當大提琴獨奏的角色。在室內樂演奏上施密特也很受歡迎。他和同齡的奧地利作曲家阿諾德·勛伯格(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盡管在藝術觀點上有著巨大的分歧,但仍保持著友好的關系。1914年,施密特作為一位杰出的鋼琴家,在維也納音樂學院(Vienna Conservatory)擔任鋼琴教授。當時被意大利大作曲家和鋼琴家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 1866-1924)譽為“自李斯特去世后世界上最杰出的鋼琴家”的波蘭裔美國鋼琴大師利奧波德·戈多夫斯基(Leopold Godowsky, 1870-1938)在被問到“在世最偉大的鋼琴家是誰”時,戈多夫斯基回答說:“是弗朗茲·施密特?!?925年,施密特擔任系主任,除了教鋼琴外,他還教大提琴、對位和作曲。1927年至1931年成為維也納音樂學院的院長。他培養了許多鋼琴家、指揮家和作曲家,這些人后來都成名了。他最著名的學生是鋼琴家弗里德里?!ね諣枺‵riedrich Wührer, 1900-1975)和阿爾弗雷德·羅塞(Alfred Rosé, 1902-1975)。還有作曲家西奧多·伯杰(Theodor Berger)、馬塞爾·魯賓(Marcel Rubin, 1905-1995)、阿爾弗雷德·烏爾(Alfred Uhl, 1909-1992)和路德維特·拉依特爾(?udovít Rajter, 1905-2000)。他受到了許多人的尊敬,曾獲得奧地利的弗朗茨-約瑟夫勛章(?Franz-Josef Order)和維也納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與其杰出的職業生涯的成功形成鮮明的對比,施密特的個人生活卻充滿不幸。他的第一任妻子卡羅琳·佩爾辛(Karoline Perssin, c.1880-1943)患有嚴重的精神病,1919年被關在了位于斯坦霍夫(Steinhof)維也納精神病院(注:在他去世后三年多,她在精神病院被納粹殺害)。1923年,他與一位年輕鋼琴家瑪格麗特·耶拉塞克(Margarethe Jirasek, 1891-1964)結婚,婚后總算有了一段比較平穩的生活。不料,愛女艾瑪·施密特·霍爾茲舒赫(Emma Schmidt Holzschuh, 1902-1932)1932年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后意外死亡,這讓施密特在精神近于崩潰。后來他將1933年創作的《第四交響曲》作為他女兒的“安魂曲”。并在這部交響曲、特別是在他1935-1937年根據圣經《新約》中《啟示錄》所創作的大型清唱劇《七封印之書》(Das Buch mit sieben Siegeln)中又重新獲得了藝術的復興和決心。此后他又被嚴重的健康問題所困擾,迫使他在1937年年初,即63歲時從學院退休。兩年后病逝。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也就是1938年,納粹德國吞并了奧地利,希特勒非常欣賞施密特的作品,他被納粹當局稱作是“東部省”(Ostmark,注:奧地利被納粹吞并后,成為納粹德國的一個?。霸谑雷顐ゴ蟮淖髑摇?。他著名的清唱劇《七封印之書》是在在1938年6月15日,也就是納粹德國并吞奧地利不久由奧地利的納粹分子在維也納組織首演的,因此,這部清唱劇被認為是向納粹“致敬”的作品,而且指揮這部作品的又是他的學生奧斯瓦爾德·卡巴斯塔(Oswald Kabasta, 1896-1946),這是一個狂熱的奧地利納粹分子(注:二戰后于1946年自殺)。另外,他還受命按照納粹提供的歌詞寫一部名為《德意志的復活》(The German Resurrection)的大合唱,不過,由于他的健康情況已日趨惡化,加上他又受獨臂鋼琴家保羅·維特根斯坦(Paul Wittgenstein, 1887-1961)的委約創作兩首室內樂作品:《A大調鋼琴(左手)、單簧管與弦樂的五重奏》和左手鋼琴獨奏的《D小調托卡塔》,所以這部大合唱他只寫了一部分就停了下來,他去世后由奧地利作曲家羅伯特·瓦格納(Robert Wagner, 1915-2008)在1940年完成的。也正是這些原因,二戰結束后,弗朗茲·施密特曾一度被認為是一位與納粹合作的作曲家而遭到樂界的非議和冷落。不過,1938年逃離維也納流亡英國的他的好友和同事、小提琴家奧斯卡·阿德勒(Oskar Adler, 1875-1955)曾說,施密特從來不是納粹分子,也從來不是反猶主義者,只是在政治上極端天真幼稚,易被人利用,他沒有“遵命”寫完大合唱《德意志的復活》就是最好的證明。出生于奧地利的英國音樂家、作家和著名樂評家漢斯·凱勒(Hans Keller, 1919-1985)也給予了類似的“證詞”。美國著名的音樂學家和樂評家邁克爾·斯坦伯格(Michael Steinberg, 1928-2009)在他1995年出版的著作《交響曲》(The Symphony)一書中也說,施密特在維也納時主要的音樂朋友都是猶太人,他們都得到了施密特各方面的照顧和慷慨的幫助。所以,近四十多年來,作為十九/二十世紀一位重要的奧地利作曲家弗朗茲·施密特和他的作品已越來越多地展現在各種音樂媒體和音樂會上,他的作品的CD已出版有數十來種。 弗朗茨·施密特一生創作了包括歌劇、清唱劇、大合唱、交響曲、協奏曲、管弦樂曲、室內樂、管風琴曲等各種形式的一大批屬于后期德奧浪漫主義風格的作品。他從布魯克納、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理查·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雷格爾那里繼承了德奧傳統的同時,也從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拉威爾(Maurice Ravel,?1875-1937)、欣德米特(Paul Hindemith,?1895-1963)和貝爾格(Alban Berg,?1885-1935)那里汲取了以色調為主的現代主義元素,這在清唱劇《七封印之書》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他善于運用對位法,但音樂語言比較復雜難解。他的四部交響曲被認為是德奧交響曲傳統的終結。 在我所聽過的弗朗茨·施密特眾多的作品中,給我印象深刻的作品之一就是《協奏曲式的貝多芬主題變奏曲》。施密特一共創作過兩部鋼琴協奏曲,這是其中的一部,另一部是《降E大調鋼琴協奏曲》。這兩部作品都是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去右臂的奧地利鋼琴家保羅·維特根斯坦委約創作的左手演奏的鋼琴協奏曲。這位獨臂鋼琴家也曾經向拉博(Josef Labor, 1842-1924)、肖特(Eduard Schütt, 1856-1933)、理查·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布勞恩(Rudolf Braun, 1869-1925)、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波特凱維茨(Sergei Bortkiewicz, 1877-1952)、普羅科菲耶夫(Serge Prokoviev, 1891-1953)、科恩戈爾德(Erich Korngold, 1897-1957)、德姆特(Norman Demuth, 1898-1968)、布里頓(Benjamin Britten, 1913-1976)等十位作曲家委約為他創作左手演奏的鋼琴協奏曲和其它鋼琴作品。在委約到的這些作品中,他最為欣賞的就是弗朗茨·施密特的《協奏曲式的貝多芬主題變奏曲》。 愛樂者們對老貝著名的《F大第五小提琴奏鳴曲,Op.24》即《春天奏鳴曲》(Spring Sonata)是不陌生的,而且都知道其中的第三樂章《詼諧曲》(Scherzo & Trio, Allegro molto)似乎只是位于第二和第四樂章間的一個“承前啟后”的過渡性樂段,只有短短的一分多鐘,僅占全曲的1/20都不到,然而弗朗茨·施密特卻對它“情有獨鐘”,于1923年用這個樂章的主題寫了一首相當不錯的供鋼琴(左手)與樂隊演奏的《協奏曲式的貝多芬主題變奏曲》。 這部變奏曲總的架構類似于法國大作曲家弗朗克(César Franck,1822-1890)著名的《交響變奏曲》(Symphonic Variations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M 46?),不過《交響變奏曲》只有五段即:引子/主題的呈現/慢板/詼諧曲/尾聲。變奏部分則是在下降音階伴隨下,以多種方式進行。而施密特這部作品有七段,第一段:“緩慢地”。這是全曲的引子,其中似乎隱約可以聽到大家非常熟悉的老貝著名的《D大雕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不過,這個主題僅僅是一閃而過,以后就再也沒有出現過。第二段:主題,諧謔曲。這里,一開始我們就聽到了用鋼琴演奏的熟悉的老貝《春天奏鳴曲》的第三樂章《詼諧曲》,但此時,這個輕松活潑而又詼諧的主題比原先奏鳴曲所呈現的要更為豐富多彩。接下去五段,則是對主題進行的各種形式的變奏。第三段:寧靜而流暢地。在弦樂如歌般的伴奏下,鋼琴以跳躍式的節奏對主題進行了變奏。第四段:有活力的,但不太快,三拍子的舞曲速度。其變奏如同一首西班牙風格的《波萊羅舞曲》。第五段:緩慢地。先是一段眾贊歌式的慢板,然后引出了如同意大利作曲家和鋼琴家布索尼風格的快速鋼琴變奏樂段。第六段:非常寧靜地。這是一段類似俄羅斯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v, 1873-1943)著名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43)中第十八變奏那樣優美而色彩斑斕的旋律。第七段:適中的速度。開始時的賦格使基本主題變得相當復雜,但結構依然保持輕盈和透明。在短短的結尾中,老貝主題的速度逐漸減慢,宛如一首輕輕的挽歌消失在蒼穹中。 寫到這里,還應說明的是,弗朗茨·施密特的《協奏曲式的貝多芬主題變奏曲》的鋼琴部分是應保羅·維特根斯坦委約為左手演奏寫的,不過,當下能聽到的不少的演奏版本幾乎都是由前面已經提到的他的學生、奧地利/德國鋼琴家弗里德里?!ぞS勒爾改編的用雙手演奏鋼琴的版本。施密特在世時,維勒爾就已經作了改編,并且公開演出。這應當說是是對作品的委約者(即版權所有者)保羅·維特根斯坦的一種“侵權”行為。但由于維勒爾那時是一個很得勢的親納粹分子,根本沒有把具有猶太血統的維特根斯坦放在眼里,對于這種“侵權”,維特根斯坦在當時沒有(敢)提出申訴而默認了。因此,這個雙手演奏鋼琴的改編版本自1952年正式出版后一直沿用至今。當然,雙手演奏與單手演奏相比,和聲更為豐滿,織體更為復雜,效果也比較好,也正是因為如此,以致當下似乎已聽不到“原汁原味”的這部弗朗茨·施密特為左手演奏鋼琴而創作的變奏曲的版本了。這也許是個遺憾,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觀看貝多芬《F大第五小提琴奏鳴曲,Op.24》即《春天奏鳴曲》的第三樂章: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jUwMTY3MjI3Ng==.html?spm=a2h0k.11417342.soresults.dtitle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我上傳到《優酷網》上的弗朗茨·施密特的《協奏曲式的貝多芬主題變奏曲》(維勒爾改編版)。由意大利鋼琴家卡洛·格蘭特(Carlo Grante, 1960-)演奏鋼琴, 德國中德廣播交響樂團(MDR Symphony Orchestra)協奏, 意大利指揮家法比奧·路易西(Fabio Luisi, 1959-)指揮: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k3NjYwMjQxNg==.html?spm=a2h3j.8428770.3416059.1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觀看弗朗茨·施密特的《巴黎圣母院 --- 第一幕間奏曲》: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TQyMDA1NDI1Mg==.html?spm=a2h0k.11417342.soresults.dtitle


    本文標簽: 樂海無涯 1

    評論:


    国产高清综合乱色视_国产精品秘 入口福利姬网站_91麻豆精品国产专区在线观看_国产三级之丰满杨贵妃
  • <bdo id="ukkue"></b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