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于:2019-06-29 下午 /閱讀:1398 /評論:2
題頭圖: 施尼特凱(左上圖); 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內施尼特凱的墓地(右上圖); 施尼特凱作品的CD(左下圖); 施尼特凱作品的CD(右下圖)。 最近與一位樂友閑聊蘇聯時代的作曲家和他們的作品,從普羅柯菲耶夫(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肖斯塔科維奇(D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哈恰圖良(Aram Khachaturian, 1903-1978)聊起,很自然地就聊到了阿爾弗雷德·施尼特凱(Alfred Schnittke, 1934-1998)。他很不理解,為什么施尼特凱會被俄羅斯一些樂評家譽為“肖斯塔科維奇之后最偉大的蘇俄作曲家”,甚至稱他為“二十世紀最后一位偉大的交響曲作曲家”。說實話,我很理解他的“不理解”,那是因為我也曾經“不理解”過。記得十多年前我在網上偶然看到一篇文章說,上世紀蘇聯解體前的八十年代,蘇聯樂壇曾掀起一股“施尼特凱熱”,他的每部作品的首演音樂會當局都是要出動大批警察來維護秩序的。據一位當時正在蘇聯留學的中國留學生說,那時,只要是有施尼特凱作品的音樂會,無論是大型交響樂或小型室內樂,無論是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大禮堂,還是在格涅辛音樂師范學院的音樂廳,總是座無虛席,都必須在一切可能的空間內臨時增加座位,這還不夠,側廳、頂樓還都站滿了人,真可以說是場場爆滿。每場演出結束后聽/觀眾狂呼場面之熱情火爆,堪比那些大牌歌星或樂手的大型的流行音樂會,這在蘇聯的其它專業音樂會中可以說是從未有過的。也正因為如此,對這位在之前從未聽說過,也從未聽過他作品的我,便有意識地在網上搜索并閱讀了許多有關這位作曲家的介紹,同時在網絡電臺上注意聆聽并收集這位作曲家的作品。 就像許多愛樂者一樣,我對任何一首音樂作品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可聽性”如何。音樂之所以能被感知,是因為人類(當然不止人類)有耳朵這樣能接收包括音樂在內的所有因空氣振動而產生的各種音響的聽覺器官,大腦中有一整套完備得不可思議的聽覺系統。很難設想,一個天生就是兩耳失聰的人能“聽”音樂,或“理解”音樂。因而,世界上可以有盲人音樂家或其他身體有殘疾的音樂家,但絕對不會有“聾子”音樂家【注:在古典音樂史上,英國的威廉·博伊斯(William Boyce, 1711-1779)、奧地利的伊格納茲·霍茲鮑爾(Ignaz Holzbauer, 1711-1793)、德國的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和羅伯特·弗朗茲(Robert Franz, 1815-1895)、捷克的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 1824-1884)、法國的福萊(Gabriel Faure, 1845-1924)、英國的沃恩-威廉斯(Ralph-Vaughan Williams, 1872-1958)等大音樂家,都是到中年或老年后才逐漸失聰的】。寫到這里,我不禁想起第一次在電腦屏幕上“聆聽”/觀看美國二十世紀“先鋒派”作曲家約翰·凱奇(John Cage, 1912-1992)最知名的“大作”《四分三十三秒》(4'33")時的情景。只見凱奇請一位鋼琴家上臺在鋼琴前坐下。觀眾們坐在舞臺下安靜地等著,準備“洗耳恭聽”。一分鐘,沒有動靜,兩分鐘沒有動靜,三分鐘,人們開始騷動,左顧右盼,想知道到底怎么了,到了四分三十三秒,鋼琴家站起來謝幕:“謝謝各位,剛才我已成功演奏了《四分三十三秒》?!睂Υ?,我只能是愕然!而且絕對地表示懷疑,這《四分三十三秒》真能讓聽/觀眾進入中國古典文化中所謂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嗎!據說,該“曲”在1952年初演時曾引發大規??棺h。有人調侃說:這不正好說明“沉默是金”嗎!當然,對于我來說,這首從頭到尾沒有一個音符的“音樂作品”自然就談不上什么“可聽性”了。前面所說的音樂作品的“可聽性”不僅僅是指“可以聽見”,主要是是指作品的和聲音程(即同時出現的兩個或多個音響)是否“協和”,或者說是否好聽。說得專業一點,音程的協和與不協和即音程的協和性,是反映音程基本性質的特性。音程的協和性是由構成音程的兩個音(或多個音)的振動頻率所形成的相互關系來決定的。兩個音(或多個音)振動比例簡單就協和,就悅耳,比例復雜就不協和,就難聽。此外“可聽性”還包含了因協和而帶來的“美感”【注:這里的“美感”是廣義的】程度如何,說的通俗點就是聽了是否會讓人產生所謂“喜怒哀樂”等各種感情,繼而引起種種“聯想”,甚至激發起心靈深處無以言狀的“震撼”。 對于我來說,音樂的“可聽性”是我對音樂美學最基本的認知。因此在聆聽同樣是二十世紀作曲家的施尼特凱的作品時首先就注意作品的“可聽性”。 根據我的錄音記錄,第一次聆聽施尼特凱的作品是在十五年前的2004年6月,這是從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古典音樂網絡電臺(WCPE)中聽到的由俄羅斯指揮家弗拉基米爾·斯畢瓦柯夫(Vladimir Spivakov, 1944-)指揮莫斯科大師室內樂團(Moscow Virtuosi) 演奏的施尼特凱的《古風組曲》(Suite in the Old Style)。直到今天我還清楚地記得當時聽了這首長約十五分鐘的作品后的第一感受:這是一位當代作曲家的作品嗎?這不分明是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庫普蘭(Fran?ois Couperin, 1668-1733)、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或者巴洛克時期其他某位作曲家的作品嗎?然而,它的的確確就是出生于1934年、即離巴洛克時期已經有近兩百多年的施尼特凱的作品。這頓時讓我對這位作曲家有了幾分好感。盡管我很熟悉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幾位作曲大師用所謂“古代風格”創作的作品,如柴可夫斯基(Peter Tchaikovsky, 1840-1893)1876年創作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格里格(Edvard Grieg, 1843-1907)1884年創作的《霍爾堡組曲》(Suite Holberg)、雷斯庇基(Ottorino Respighi, 1879-1936)1917-1932年創作的三套《古代風格的旋律與舞蹈組曲》(Ancient Airs and Dances for the Lute)等等,然而,如此“逼真”地“還原”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創作風格,在我聽來,施尼特凱的《古風組曲》無疑是出類拔萃的。 施尼特凱的《古風組曲》是1972年作曲家用他為幾部電影創作的配樂中選編而成的,由小提琴與鋼琴演奏。全曲共有五個樂章:1.田園曲(Pastorale);2. 芭蕾舞曲(Balletto);3.小步舞曲(Minuetto);4.賦格曲(Fuga);5.啞?。≒antomima)。其中第一樂章“田園曲”和第二樂章“芭蕾舞”選自他為蘇聯著名導演依萊姆·克里莫夫(Elem Klimov, 1933-2003)1965年導演的電影《牙醫歷險記》(Adventures of a Dentist)所作的配樂?!疤飯@曲”是一首典型的巴洛克風格的牧歌,讓人一聽就會很自然地進入一種杜甫筆下所描繪的“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的意境?!鞍爬傥枨笔且皇纵p盈歡快,活潑詼諧的舞曲,很像巴赫組曲中的阿勒曼德舞曲(Allemande)。第三樂章“小步舞曲”和和第四樂章“賦格曲”選自他1970年為克里莫夫導演的的一部兒童動畫片《運動,運動,運動》(Sport, Sport, Sport!)創作的電影配樂中的幾段?!靶〔轿枨本哂邪吐蹇藭r期小步舞曲那種節奏極其緩慢,氣質溫柔古雅但又略帶憂郁的特點。盡管鋼琴起著傳統的裝飾與跟隨的作用,但和巴洛克時期一樣,有時小提琴也會由主奏轉為從屬的地位?!百x格曲”的旋律取自配樂中描述影片中一位有成就的運動員的形象,堅定而無所畏懼地一往直前,通過小提琴和鋼琴之間的競奏快速地進入了組曲的第五樂章“啞劇”。第五樂章又是選用電影《牙醫歷險記》配樂中的一段。在鋼琴點奏的襯托下小提琴以典雅優美的旋律開始,逐漸轉入節奏簡潔明快的撥弦,高潮時如同進行曲般英武雄壯,然后樂曲又回歸典雅優美,輕柔嫵媚,讓人再一次陶醉在迷人的旋律之中,最后在余音裊裊中嘎然而止。 正因為《古風組曲》是我第一次“接觸”施尼特凱,所以《古風組曲》的“可聽性”讓我對這位作曲家的作品開始了“跟蹤”。然而,在聽了他在1968年用所謂“序列音樂”【注:由勛伯格(Arnold Sch?nberg, 1874-1951)、韋伯恩(Anton von Webern, 1883-1945)等創立的無調性的“十二音體系”在二戰后進一步發展而成的一種現代作曲技法】創作了《第二小提琴奏鳴曲》后,一下子就讓我感到施尼特凱又“變”得那么的“陌生”!這部作品據說采用了對應于“巴赫”(Bach)的德文音名(B-A-C-H)作為動機來表達對往昔歷史傳統的向往,還或明或暗地借用了貝多芬、勃拉姆斯、李斯特、瓦格納乃至肖斯塔科維奇等前輩作曲家作品中的動機。然而大量刺耳的不協和因素與非樂音性的聲響,再加上小提琴大跨度的滑奏段落,小提琴與鋼琴各種不協和音程的僵持與角逐......這一切都讓我無法接受。憑良心說,作為六十多年的愛樂者,盡管曾經一度嘗試去“親近”用十二音體系創作的音樂,然而,最終都歸于失敗,因為十二音體系否定了傳統音樂的穩定性,其結果就是傳統的音樂思維基礎 --- 調性的徹底崩潰,而調性的“徹底崩潰”全然將我對音樂美學的基本認知徹底粉碎了。因為對于我來說,用十二音體系創作的所謂音樂作品,已經全然沒有了我心目中的“可聽性”。這首獻給作曲家長期的合作者、作品的首演者、小提琴家盧波茨基(Mark Lubotsky, 1931-)與鋼琴家耶德林娜(Lyubov Yedlina)的《第二小提琴奏鳴曲》幾乎完全顛覆了我對施尼特凱最初的好感。 盡管如此,由于施尼特凱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在各種古典音樂網絡電臺中他的作品播出的頻率很高,所以我還是聽過他不少的作品。經過十幾年來的“積累”,盡管對這位作曲家和他的眾多的作品還不敢輕言已經非?!袄斫狻?,但是,還是從“不理解”逐漸轉為“了解”,從“不熟悉”逐漸轉為“不陌生”。 現在就來說說這位被俄羅斯一些樂評家譽為“肖斯塔科維奇之后最偉大的蘇俄作曲家”施尼特凱。 1934年阿爾弗雷德?施尼特凱出生于蘇聯伏爾加河畔的恩格斯城(Engels)。父親哈里?施尼特凱(Harry Schnittke, 1914-1975)是一位出生于德國法蘭克福的猶太人,說一口帶有濃重德語口音的俄語,以記者和翻譯為業。母親瑪利亞?沃格爾(Maria Vogel, 1910-1972)是俄籍德國人,做過德語教師,曾在莫斯科發行的德語報刊《新生活》(Neues Leben)擔任編輯。所以施尼特凱的第一語言是德國人于十八世紀帶入俄羅斯的所謂“伏爾加德語”。1941年春天他曾被送到莫斯科的音樂學院參加“有音樂天賦”的兒童的入學考試。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施尼特凱返回恩格斯,并在那里度過了戰爭歲月。1945年他的父親成為蘇軍在奧地利創辦的《奧地利報》(?sterreichische Zeitung)的一名職員。1946年全家遷至維也納住了兩年。在那里,十二歲的施尼特凱開始學習音樂理論和鋼琴,寫下了他的第一部作品:《A大調鋼琴小品》。在維也納他有機會聆聽了大量貝多芬、舒伯特和布魯克納作品的音樂會,欣賞了莫扎特、瓦格納、列昂卡瓦略和馬斯卡尼的歌劇。維也納成為了施尼特凱的第一個音樂故鄉。1948年,全家返回俄羅斯,定居在莫斯科附近的瓦倫汀洛芙卡(Valentinovka)。1949年8月,十五歲的施尼特凱考入莫斯科十月革命音樂學校,成為唱詩班指揮系的學生,這也是他第一次有機會正規學習音樂。他的同學中有羅季翁?謝德林(Rodion Shchedrin, 1932-), 卡倫?哈恰圖良(Karen Khachaturian, 1920-2011)以及尤里?布特斯科(Yuri Butsko, 1938-)等人。1950-1952年他開始隨約西福?雷日金(Iosif Ryzhkin, 1907-)定期上私人的音樂理論課程。隨瓦斯里?沙特爾尼科夫(Vassily Shaternikov)定期學習鋼琴。1953年9月,施尼特凱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習,分別隨葉夫蓋尼?戈魯別夫(Evgeni Golubev, 1910-1988)和尼古拉?拉科夫(Nikolai Rakov, 1908-1990)學習作曲和配器法(此間曾與我國作曲家吳祖強同窗)并開始研究在蘇聯剛“解禁”不久的勛伯格、韋伯恩、貝爾格和斯特拉文斯基,以及稍后的柯達伊、亨德米特和奧爾夫的作品。1958年他完成了畢業作品清唱劇《長崎》(Nagasaki),受到肖斯塔科維奇的贊揚,但因蘇聯作曲家協會批評它為“現代主義”而未能在蘇聯國內公演。本科畢業后,他繼續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攻讀研究生至1961年。期間,他以一個現代民歌音調為基礎創作了大合唱《戰爭與和平之歌》(Songs of War and Peace),1960年在音樂學院的大禮堂首演。肖斯塔科維奇曾贊揚它是一部“不同尋常的作品”。這部作品也是他公開出版的第一部作品(1964年)。1961年他憑借《詩語太空 --- 有感于尤里?加加林的首次太空飛行》(Poem about Space)進入蘇聯作曲家協會。研究生畢業后他應聘留校任教直到1971年。 從1963年創作的《第一小提琴奏鳴曲》起,施尼特凱開始了他的“序列音樂”創作時期。1968年開始與動畫電影導演安德烈?康查諾夫斯基(Andrei Khrzhanovsky, 1939-) 合作,其中的配樂《玻璃口琴》(Glass Harmonica)標志著施尼特凱“復風格”(Polystylism)創作階段的開端【注:“復風格”又譯“多元主義”或“多樣式主義”。這一作曲概念是由施尼特凱提出的,即將不同時代、地域等風格的音樂進行組合配置的音樂創作手法】。他的《第一交響曲》將“高雅的”和“低俗的”音樂糅合在一起,成為“復風格”的代表作,作品一問世就讓蘇聯文化部門高度“警惕”。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他的包括《第一交響曲》在內的一些作品在蘇聯長期實質性禁演。在施尼特凱的“復風格”的作品中,巴洛克時期和古典時期的音樂元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在作品中插入仿巴洛克音樂和莫扎特作品的段落,還經常借用并轉化巴赫的動機,并熱衷于在配器中使用羽管鍵琴,為此創作了六首大協奏曲,1977年創作的《第一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 No. 1)為他帶來很高聲譽。另一方面,施尼特凱的音樂又是現代的,包裝在巴洛克外表下的作品骨架是現代和聲體系,時而伴隨著尖銳刺耳的樂隊音響。同樣他也將所謂的“偶然音樂”、爵士音樂、電聲樂器這些元素融入作品中,據說,這種兼容并蓄的“復風格”可以擴大音樂的時空維度、表現力和可能性。進入八十年代后,盡管當時的蘇聯當局并不喜歡他,許多蘇聯藝術家得到過的各種名譽頭銜和名目繁多的獎金也從未光顧到他的頭上。然而他的作品卻國際樂壇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贊揚,并經常在一些著名的音樂節上演出,獲得過諸多獎項,包括1991年獲奧地利國家獎,1992年獲日本天皇獎和1998年莫斯科的斯拉娃-格洛麗亞獎(Slava-Gloria-Prize)。1990年他定居德國漢堡,持有德/俄雙重國籍。 1985年7月19日,正值音樂創作高峰期的五十一歲的施尼特凱在位于格魯吉亞阿布哈茲(?Abkhazia)海濱附近的度假勝地皮聰大(Pitsunda)突發中風,曾被醫院三次判定臨床死亡,但他卻奇跡般地恢復了過來,兩個月后他又開始了音樂創作。1991年7月,施尼特凱第二次中風,但又很快恢復了過來了。1994年6月,施尼特凱又連續第三次和第四次中風。11月24日,施尼特凱六十歲生日那天,他在漢堡的醫院里聽了俄羅斯指揮大師羅日杰斯特文斯基(Gennady Rozhdestvensky, 1931-)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指揮他的《第八交響曲》首演的磁帶錄音。這一年,世界各地紛紛為祝賀他六十周歲而舉辦他作品的音樂節和音樂會。在此后的三年多時間里,雖然疾病纏身,但他幾乎沒有停止音樂創作活動,他的《第九交響曲》是在病床上用左手創作的。1998年7月4日,六十四歲的施尼特凱最后一次中風。8月3日,在漢堡逝世。8月10日,數千人參加了在莫斯科為他舉行的葬禮,他的遺體被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女公墓內。 施尼特凱一生共創作了九首交響曲、六首大協奏曲、四首小提琴協奏曲、兩首大提琴協奏曲、四部歌劇。此外還創作了許多室內樂、芭蕾音樂、聲樂作品以及六十多部電影配樂。他的作品全集(CD)已由BIS 唱片公司出版。 在對施尼特凱的一生作了簡要的介紹后,那么究竟應當對這位作曲家作出怎樣的評價呢?我覺得,作為二十世紀下半葉蘇聯的一位重量級的作曲家,施尼特凱是當之無愧的。作為一位主要生活在斯大林時代、赫魯曉夫時代、勃列日涅夫時代的作曲家,自然不可避免會烙上這些時代的印記。在蘇聯解體的前后,蘇聯/俄羅斯的音樂界面臨著歷史性的大轉變,即揭開以往社會表層下面曾經掩蓋過的矛盾的同時,重新認識在歷史的某些階段曾經人為地突出或淡化過的某些人和事。而本文一開頭所說的從八十年代開始的廣大蘇聯/俄羅斯聽眾對施尼特凱的巨大熱情,并不排除是對過去年代的某種逆反心理的反映,因為有關他作品的評價及對其美學傾向的爭論在相當程度上涉及到那個年代蘇聯音樂生活中的一些重要問題,涉及到對那個年代包括像肖斯塔科維奇、普羅科菲耶夫等大師在內眾多的蘇聯作曲家和他們作品的重新評價。 施尼特凱曾被一些西方樂評家稱為“夾縫中的人”(A Man in Between),正因為處在“夾縫中”,所以施尼特凱確實與他的前輩肖斯塔科維奇一樣,是一位在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和環境下很容易出現的具有“兩付面孔”和“雙重人格”的作曲家【注:所謂雙重人格,即一個自我分裂為兩個自我,兩個自我存在于同一空間或時間】。這種浮士德式的雙重人格往往掙扎在理性與非理性、美與丑、愛與恨、生與死等矛盾之間。也正因為如此,施尼特凱既可以創作出像《古風組曲》那樣對于我來說是“極具可聽性”的作品,同樣也會創作出像《第二小提琴奏鳴曲》那樣對于我來說是“完全沒有可聽性”的作品。 在結束本文之前,我想說明的是,我所說的所謂“可聽性”絕非衡量一部音樂作品價值的唯一標準,何況,“可聽性”和“不可聽性”絕對是因人而異的。同時也與聽樂者的個人喜好,文化素養,生活經歷等密切相關。即使對于同一個人來說,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境,“可聽性”和“不可聽性”也是可以互相轉換的。所以上面所寫的對施尼特凱兩首作品的“可聽性”和“不可聽性”的評價,純屬于個人的。 我想,這不是“多余的話”。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觀看施尼特凱的《古風組曲》: https://video.tudou.com/v/XMjIzMzcyNTE0OA==.html?__fr=oldtd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觀看施尼特凱的《第二小提琴奏鳴曲》片段: https://v.qq.com/x/page/l07955vhj3c.html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觀看施尼特凱的《果戈里組曲》: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9766377/?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18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觀看施尼特凱的《鋼琴弦樂隊協奏曲》: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7924468/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觀看施尼特凱的《第一交響曲》: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9882364/?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34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逐一聆聽施尼特凱的四十首各種類型的作品: http://www.zhiyuezhe.com/composer/alfred_schnitt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