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do id="ukkue"></bdo>
  • 分享過去,影響未來!

    ... 杰民

    鋼琴家的凱撒、屋大維或拿破侖 --- 紀念塔爾貝格逝世一百五十周年(上)

    發表于:2021-05-11 上午 /閱讀:560 /評論:0


    題頭圖: 塔爾貝格(二十四歲)(左上圖); 少年塔爾貝格(右上圖); 塔爾貝格(十四歲)(左下圖); 位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塔爾貝格的紀念塑像(右下圖)。 四年多前,2017年的1月,我曾寫過一篇題為《鋼琴演奏史上一次有趣的“對決”》的文章,文章介紹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在當時歐洲文化藝術中心的巴黎演繹過一場在音樂史上極為著名的鋼琴比賽。1837年3月31日的晚上,在巴黎的意大利貴婦克里斯蒂娜·貝爾喬約索(Cristina Belgiojoso, 1808-1871)女伯爵家的藝術沙龍里,舉行了一場以幫助意大利獨立戰爭中的難民為名的慈善音樂會。在這場沙龍音樂會上,兩位客居巴黎而且都已經在巴黎音樂圈內聞名遐邇的青年鋼琴家進行了一場“對抗賽”,比賽的一方是二十六歲的匈牙利鋼琴家弗朗茲·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76),而另一方則是二十五歲的瑞士鋼琴家齊吉斯蒙德·塔爾貝格(Sigismond Thalberg, 1812-1871)。當時巴黎的報刊將這場 鋼琴比賽比喻成羅馬人和迦太基人(Carthage)之間的“對決”【注:即指公元前263年到公元前146年發生在古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為爭奪地中海霸權而進行的三次“布匿戰爭(Punic Wars)”,戰爭以羅馬人取得完勝而告終】。然而這兩位鋼琴家“雙雄對決”的結果卻是“雙贏”:李斯特“舉世無雙”;塔爾貝格“天下第一”。我在那篇文章中,重點介紹的是那場比賽,對塔爾貝格只作了極簡單的介紹,原本在那之后想專門寫一篇比較詳細的文字說說這位我還是比較心儀的瑞士作曲家和鋼琴家,后來大概是因為能看到的資料還比較少,所以就擱置下來了。今年,恰好是塔爾貝格逝世一百五十周年,懷著對當年在歐洲樂壇上曾與李斯特齊名的這位大師的一份崇敬,于是就“重啟爐灶”,再一次重溫了一下原先已有的資料,同時又一次上網查詢了最近幾年國外樂界發表的一些關于研究塔爾貝格和他作品的文章和資料,在此基礎上作了一些匯編和整理,這樣就有了下面這些文字。 首先要說說塔爾貝格的出身。應該說這是至今還很難完全說清楚的一個話題,因為圍繞著他的親生父母曾經有過很多的謎團。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塔爾貝格出生于1812年的仲冬,準確的說是1812年1月8日,星期三。此時的歐洲還處在“拿破侖戰爭”(Napoleonic Wars, 1803-1815)時期,那天,英國惠靈頓子爵(Viscount?Wellington, 1769-1852)率領的英國/葡萄牙聯軍正在圍殲駐守在西班牙羅德里戈城(Ciudad Rodrigo)的法軍。塔爾貝格的出生地點也很清楚,是在瑞士日內瓦(Geneva)附近的帕基斯(Paquis)。同時,在他的出生證明上明白地寫著:他是約瑟夫·塔爾貝格(Joseph Thalberg)和福爾圖尼·斯坦(Fortunée Stein)的兒子,他們都來自德國的法蘭克福(Frankfurt-am-Main)。不過,塔爾貝格在世時通常只含蓄地談論他的父母,從不吐露真言。1863年,十九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樂評家之一、比利時音樂學家,弗朗索瓦-約瑟夫·菲蒂斯(Fran?ois-Joseph Fétis, 1784-1871)在他的《世界音樂家傳記》(Biographie universelle des musiciens)一書中說,塔爾伯格是一位叫“M.D.”的親王和一位叫“W.”的男爵夫人的私生子,但沒有指明這位親王和男爵夫人究竟是誰。1871年,奧地利作家萊昂哈德·科爾·馮·科倫耐格(Leonhard Kohl von Kohlenegg, 1834-1875)以及1882年奧地利作家康斯坦丁·馮·烏爾茲巴赫(Constantin von Wurzbach, 1818-1893)在德國斯圖加特出版的新聞和政治雜志《越過陸地與海洋》(über Land und Meer)發表的文章上介紹了塔爾貝格的母親、也就是那位男爵夫人的名字叫瑪利亞·朱莉·韋茨拉·馮·普蘭肯斯特恩(Maria Julia Wetzlar von Plankenstern)。 兩位作家都寫道,男爵夫人本人從來都不否認西吉斯蒙德·塔爾伯格是她的兒子這一事實,還說她手指上戴的戒指,就是孩子出生后“親王賜予”的。據他們介紹,她出身于一個匈牙利位階比較低的貴族家庭,在娘家的名字叫朱莉·拜德斯庫蒂·馮·伊普(Julia Bydeskuty von Ipp),為了進行查證,最近我在網上作了一番搜索,令人高興的是,在一個名為《根》(GENi)的供查詢名人家譜的國外網站上(https://www.geni.com)查到了2018年修訂過的有關資料,這些資料表明,男爵夫人在1812年生下塔爾貝格后,1820年嫁給了奧地利的一位猶太裔貴族路德維?!W古斯特·韋茨拉·馮·普蘭肯斯特恩男爵(Ludwig August Wetzlar von Plankenstern, 1875-1859)。后來這位男爵夫人定居在意大利的威尼斯,1838年3月底,李斯特在那里結識了她。所以塔爾伯格的親生母親就是這位男爵夫人也許是不存疑問的了。 那么他的親生父親、也就是那位叫“M.D.”的親王究竟是誰呢?以往幾乎每一篇介紹塔爾伯格的資料或文章中,包括上海音樂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外國音樂辭典》中都說,他的生父是莫里茨·馮·迪特里希斯坦伯爵(Count Moritz von Dietrichstein, 1775-1864)。迪特里希斯坦家族是奧地利最顯赫的貴族家族之一,早在1624年就被封為神圣羅馬帝國的德國親王,這位伯爵的全名叫莫里茨·約瑟夫·約翰·迪特里希斯坦(Moritz Joseph Johann Dietrichstein),是這個家族尼庫爾斯堡(Nikolsburg)分支的第十位親王、也是最后一位世襲的親王,還曾有普羅斯科-萊斯利伯爵(Count of Proskau-Leslie)和霍倫堡、芬肯斯坦與塔爾貝格男爵(Baron of Hollenburg, Finkenstein and Thalberg)等各種頭銜。另一種說法是,塔爾貝格的生父是莫里茨·馮·迪特里希斯坦伯爵的哥哥弗朗茨·約瑟夫·馮·迪特里希斯坦親王(Franz, VIII. Fürst Joseph von Dietrichstein zu Nikolsburg, 1767-1854),根據是1838年4月,李斯特在維也納曾經遇到過這兄弟倆,4月14日在李斯特給與他同居的法國/德國浪漫主義作家和歷史學家瑪麗·德·古爾(Marie d’Agoult, 1805-1876)的信中說,弗朗茨·約瑟夫·馮·迪特里希斯坦親王是塔爾貝格的生父。根據我在《根》網站上查到的2018年的有關資料表明,弗朗茨親王正是塔爾貝格的生父,而塔爾貝格的生母朱莉·拜德斯庫蒂·馮·伊普只是弗朗茨親王婚后的情人,因為弗朗茨親王早在1797年7月16日就與俄國的亞歷山德拉·舒瓦洛娃伯爵小姐(Alexandra Andrejewna Schuwalowa, 1775-1845)結婚了,婚后生有一子,叫約瑟夫·弗朗茨·馮·迪特里希斯坦(Joseph Franz von Dietrichstein, 1798-1868),即后來世襲的第九位迪特里希斯坦親王,當然,他應該是塔爾貝格同父異母的哥哥。至于為什么在塔爾貝格的出生證明上寫著他是約瑟夫·塔爾貝格和福爾圖尼·斯坦的兒子,可以作出的解釋就是:在十九世紀初,一位名聲顯赫的貴族親王竟然有一個非婚生的兒子,那無論如何是有失體面的。不過,根據我從網上查到的權威的《哥達年鑒》(Almanach de Gotha)中有關歐洲顯赫貴族的名錄中可以知道,這位世襲的第八位迪特里希斯坦親王和他比他小八歲的弟弟莫里茨一樣除了其它許多頭銜外,早年還曾有“塔爾貝格男爵”的頭銜。所以弗朗茨親王用自己曾有過的一個“塔爾貝格男爵”的頭銜作為給這個非婚生兒子的姓,應當是說得通的。至于為什么要給塔爾貝格的生母起一個“福爾圖尼·斯坦”(Fortunée Stein)的姓名,有人說,這是因為“Fortunée”這個法文字是“幸運的”意思,或許是這位弗朗茨親王給他情人的一種祝福之意。 我想,一百多年來,音樂界之所以要不厭其煩地查明有關塔爾貝格出身的真相,一方面也許是出于一種“獵奇”的心里,另一方面,則與塔爾貝格幼年和童年時代的情況鮮有介紹,公眾對他早期接受音樂教育的情況了解很少有關。因為塔爾貝格是他那個時代歐洲樂壇上僅有的可以與李斯特相提并論的杰出鋼琴家,是一位樂壇上的“大明星”,甚至被稱為“鋼琴家中的凱撒、屋大維或拿破侖”(Thalberg as Cesar, Octavian or Napoleon of the Piano),因此對于公眾來講也就很自然地有了解他出身的“要求”。如前所述,他的出身盡管已經“初見端倪”,由于根本不存在出生證上的“父母”約瑟夫·塔爾貝格和福爾圖尼·斯坦,所以,塔爾貝格的童年應當是在迪特里希斯坦親王的府邸中度過的,出生后就受到很好的照料,這對于一個“私生子”來說還是幸運的,不過,他的幼年和童年究竟是怎么度過的,仍然是不清楚的。迄今為止所能知道的就是,他的母親即那位“男爵夫人”是一位很有才華的“業余鋼琴演奏家”,所以母親很可能就是他學習鋼琴最早的教師,因此,也可以“推定”,至少他在幼年和童年并沒有離開母親【注:上面已經說過,他的母親是在1820年,也就是塔爾貝格八歲時,才和她的“正式丈夫”路德維?!W古斯特·韋茨拉男爵結婚的】。此外,塔爾貝格的親叔叔,也就是莫里茨·馮·迪特里希斯坦伯爵,是一位不錯的業余作曲家。1819年的上半年,維也納一位知名的音樂出版商和作曲家安東·迪亞貝利(Anton Diabelli, 1781-1858)為了編輯出版一部名為《祖國的藝術家們》(Vaterl?ndischer Künstlerverein)的鋼琴曲集,然后將出版所得用來資助拿破侖戰爭所致的孤寡家庭,他將自己創作的一首圓舞曲寄給了當時奧匈帝國內包括貝多芬、胡梅爾(Johann Nepomuk Hummel, 1778-1837),舒伯特、車爾尼(Carl Czerny, 1791-1858)、魯道夫大公(Rudolph Johann Joseph Rainer von ?sterreich, 1788-1831)等在內的五十一位知名的作曲家,請他們每人為他的圓舞曲的主題寫一段變奏,莫里茨·馮·迪特里希斯坦伯爵就是被邀請的作曲家中的一位,這位伯爵寫了其中的第六段變奏。這說明塔爾貝格出身的家庭還是與古典音樂有著一定淵源的。 資料表明,1822年,十歲的塔爾貝格被送到維也納職業學校學習,家里希望他將來能在軍隊任職或涉足外交界,但他本人卻熱衷于學習音樂,而在維也納最不缺少的就是音樂。據他回憶,1824年5月7日,也就是他十二歲時,他在維也納克恩頓劇院(Theater am K?rntnertor)聆聽和觀看了貝多芬親自指揮的《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的首演。那么,他在維也納正兒八經地學習過音樂嗎?據一些資料說,他在維也納曾師從鋼琴大師卡爾·車爾尼和約翰·胡梅爾學習鋼琴,不過車爾尼在他的回憶錄中完全沒有提到塔爾貝格,塔爾貝格在與菲蒂斯的談話中也否認他是車爾尼或胡梅爾的學生。不過,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1826年的春天,剛滿十四歲的塔爾貝格曾專程去倫敦隨十九世紀猶太裔捷克大作曲家和鋼琴家伊格納茲·莫謝萊斯(Ignaz Moscheles, 1794-1870)學習鋼琴,莫謝萊斯萬萬沒有料到是,這位個子才夠到他肩膀的少年的鋼琴演奏技術水平,竟然已經達到了讓他“大跌眼鏡”的高度,在8月4日莫謝萊斯給他的學生兼好友費利克斯·門德爾松(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的信中提起這件事時說,當時他覺得“幾乎沒有什么還需要教他(指塔爾貝格)的了?!比绻@些都是事實的話,那么塔爾貝格一生中唯一的鋼琴教師就是他的母親。1826年5月17日,塔爾貝格在倫敦作了他第一次的公開演出,不久就回到了維也納。在維也納的音樂沙龍里他以少年鋼琴家的身份亮相并開始活躍于維也納的音樂舞臺。1827年4月6日,他在維也納演奏了胡梅爾的《B小調鋼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5月6日又演奏了這部協奏曲的第二和第三樂章。之后,他開始定期出現在維也納的音樂舞臺上,演奏包括貝多芬和胡梅爾的鋼琴協奏曲和室內樂作品,也演奏他自己創作的作品。1828年,他公開出版了他的第一首鋼琴作品,這是一首根據德國大作曲家卡爾·瑪麗亞·馮·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1823年首演的正歌劇《歐麗安特》(Euryanthe)中的旋律改編的精彩華麗的《幻想變奏曲》(Fantaisie et Variations sur des differens Motifs de l'opéra Euryanthe de C. M. v. Weber, Op.1)。1829-1830年,他創作了他最著名的《F小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in F Minor, Op.5),題獻給了約翰·胡梅爾。 1830年的春天,塔爾貝格首次到柏林演出,5月14日又到萊比錫演出,在這些音樂會上,他演奏了自己的《鋼琴協奏曲》和《幻想變奏曲》等作品。在萊比錫他結識了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的鋼琴老師弗里德里?!ね耍‵riedrich Wieck, 1785-1873)和他的音樂圈子。在弗里德里?!ね藶樗呐畠?、十歲的克拉拉·威克(Clara Wieck, 1819-1896)編輯的《青春日記》(Jugendtagebuch)中記錄下了克拉拉在萊比錫劇院聆聽塔爾貝格演奏的情況,也記錄了克拉拉與塔爾貝格一起演奏鋼琴的情況??死瓰樗栘惛裱葑嗔耸?十九世紀愛爾蘭作曲家和鋼琴家約翰·菲爾德(John Field, 1782-1837)《降A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的鋼琴獨奏部分,并和塔爾貝格一起演奏了胡梅爾的四手聯彈《鋼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死f,塔爾貝格的鋼琴演奏“非常完美,但還不夠感人”。十年后,已經成為羅伯特·舒曼夫人的克拉拉(Clara Schumann),則完全被塔爾貝格的鋼琴演奏迷住了。在克拉拉·舒曼1841年2月初的日記中,她這樣寫道:“周一,塔爾貝格訪問了我們并在我的鋼琴上作了那么甜美的演奏。再也不存在像他那樣多才多藝的演奏家了,他的鋼琴演奏效果必定讓所有的鋼琴音樂鑒賞家為之傾倒。他沒有彈錯一個音符,他的過渡段演奏就如同一串串閃光的珍珠,而他的八度音程演奏則是我聽到過的最最漂亮的?!?830年,塔爾貝格在維也納也結識了門德爾松和肖邦(Fryderyk Chopin, 1810-1849)。這兩位只比塔爾貝格大幾歲的年輕的大師之間的通信表明,他們對塔爾貝格驚人的鋼琴演奏技能表示了絕對的嘆服。 當然對于塔爾貝格來說,光學鋼琴還是不夠的,在維也納他先是跟宮廷歌劇院(Wiener Hofoper)的首席大管演奏員卡爾·奧古斯特·米塔格(Karl August Mittag, 1795-1867)學習了一點音樂基礎知識,1830年后他隨作曲家西門·塞希特(Simon Sechter, 1788-1867)學習過作曲理論和對位法,因此,卡農(Canon)和賦格(Fugue)的段落經常會在塔爾貝格的一些作品中出現【注:“卡農”是復調音樂的一種體裁,原意為“規律”,一個聲部的曲調始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后一個小節與和弦,然后融合在一起;“賦格”也是復調音樂的一種體裁,原意為“遁走”,通常建立在一個主題上,以不同的聲部、調子、速度或上下顛倒或從后往前地進行演奏】。這一時期他創作了大量供自己表演的作品,主要是當時流行于維也納樂壇的各種歌劇主題的幻想曲或變奏曲。1834年出版的他用意大利作曲家貝里尼(Vincenzo Bellini, 1801-1835)的歌劇《諾爾瑪》(Norma)中的旋律改編成的《大型的幻想變奏曲》(Grande Fantaisie et Variations sur des motifs de l'Opéra Norma de Bellini, Op.12)就是一個例子,在這首樂曲中他用了歌劇中一首進行曲的主題,然后進行一系列的變奏,其中就包含了“卡農”以及用主題的抒情部分寫成的“賦格”。這首《大型的幻想變奏曲》也是塔爾貝格作品中極受歡迎的一首。不過羅伯特·舒曼對他過分追求對位的嚴謹并不以為然,甚至在他主編的《新音樂雜志》(Neue Zeitschrift für Musik)上作了負面的評論。1834年夏天,法國的《鋼琴家》(Le Pianiste)雜志也對由巴黎的“法倫克出版社”(Verlag Farrenc)出版的他為貝里尼的歌劇《蒙泰古與凱普萊特》(I Montecchi e Capuletti)中的旋律改編的《光輝的幻想變奏曲》(Grande Fantaisie et Variation brillante sur“I Montecchi e Capuletti”, Op.10)作出了批評。后來,塔爾貝格逐漸改變了原先的作曲風格,例如他的《兩首俄羅斯曲調的變奏曲》(Deux Airs russes variés, Op.17)就是全新風格的一首代表性作品,連要求十分“苛刻”的舒曼都對這首作品給予了高度的贊揚。值得一提的是,塞希特是一位要求非常嚴格的老師,特別注意細節,但過于嚴肅而缺乏激情。也許正是受了塞希特的影響,塔爾貝格坐在鍵盤前演奏鋼琴時身子幾乎是不動的,姿態特別的“冷峻”。 1835年11月,已經獲得奧地利皇帝授予的“室內樂大師”(Kammervirtuos)頭銜的塔爾貝格從維也納移居到巴黎。此時的法國正處于波旁王朝(Dynastie des Bourbons)被推翻后君主立憲的“七月王朝”時期(Monarchie de Juillet, 1830-1848),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比較繁榮,很快巴黎就成為歐洲一個新的音樂藝術中心,在那里云集了來自歐洲各國的著名音樂家,如意大利的羅西尼(Gioachino Rossini, 1792-1868)、德國的梅耶貝爾(Giacomo Meyerbeer, 1791-1864)、卡爾克布倫納(Friedrich Kalkbrenner, 1785-1849)、皮西斯(Johann Peter Pixis, 1788-1874)等,還有不少年輕一代的音樂家,例如來自波蘭的肖邦、來自匈牙利的李斯特、來自奧地利的赫茲(Henri Herz, 1803-1888)以及法國的夏爾-瓦倫丁·阿爾肯(Charles Valentin Alkan, 1813-1888)等,而塔爾貝格的到來,又為這座城市帶來了一顆耀眼的音樂明星。也正是在這座城市,塔爾貝格打開了他音樂生涯中最輝煌的一頁。11月16日,他在奧地利大使魯道夫·阿波尼伯爵(Count Rudolph Apponyi, 1812-1876)的一場私人音樂會上作了表演,1836年1月31日的巴黎的《音樂評論和公報》(Revue et Gazette musicale)雜志中報道了他在1月24日參加“巴黎音樂學院協會音樂會”(Society of the Paris Conservatoire Concert)的情況,在這場音樂會上,他演奏了他的《大型幻想曲》(Grande fantaisie. Op.22)。法國大作曲家柏遼茲(Hector Berlioz, 1803-1869)對他作了熱情的評價,柏遼茲在1836年3月13日巴黎的《游吟詩人》(Le Ménestrel)雜志上這樣寫道:“莫謝萊斯、卡爾克布倫納、肖邦、李斯特和赫茲對我來說永遠是偉大的音樂家,但塔爾貝格是一位新音樂藝術的創造者,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將他的作品與別人的作品進行比較……塔爾貝格不僅是世界頂級的鋼琴家,也是一位非常杰出的作曲家?!辈贿^,當時在巴黎的肖邦并沒有對塔爾貝格表現出如柏遼茲那樣的熱情,因為他曾經在維也納聽過塔爾貝格的演奏,盡管他對塔爾貝格鋼琴演奏技能表示嘆服,但還是有所保留的。肖邦在一封信中這樣寫道:“他演奏得很出色,但他不是我想象的那樣的人。他比我年輕,很喜歡取悅女士們,比如在他用鋼琴演奏(他自己改編的歌?。秵∨罚↙a Muette)【注:指法國作曲家丹尼爾·奧柏(Daniel Auber, 1782-1871)的1828年完成的歌劇《波爾蒂契的啞女》(La Muette de Portici)】的“集成曲”(Potpourris)時,在彈奏十度音程的強音時不是像我演奏八度音程那樣用手,而是用腳踩踏板;而且在演奏時他還穿著戴鉆石領扣的襯衫?!痹诎屠杵陂g,除了參加各種演奏活動外,塔爾貝格曾先后拜旅居巴黎的德國鋼琴家皮西斯和被譽為“八度音奏法之父”的卡爾克布倫納為師,從后者那里,他學到了“胡梅爾式”的華麗技巧,也學到了“克萊門蒂式”的堅實有力【注:克萊門蒂(Muzio Clementi, 1752~1832)是意大利作曲家和鋼琴家】,從而使自己的鋼琴演奏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提升。1836年4月16日,塔爾貝格在巴黎舉辦了他的第一次個人專場音樂會,再次引起轟動。根據魯道夫·阿波尼的日記,這場音樂會讓塔爾貝格掙了足足一萬法朗,在這之前,沒有一位鋼琴家能在一場音樂會中得到這么多的報酬,要知道李斯特當時在里昂(Lyon)一場音樂會的收入只有五百到六百法郎。在塔爾貝格參加的這一系列音樂會中,他以異常洗練的演奏技巧和優美悅耳音調處理,演奏了自己創作的許多作品,轟動了法國樂壇,受到了包括羅西尼和梅耶貝爾等許多最杰出的音樂家的贊揚,此外,他在舞臺上所呈現出舉止的優雅和貴族的氣質,正好與擅長用肢體的動作來營造演出效果而不免顯得浮夸甚至滑稽的李斯特形成明顯的對比,因而迅速成為巴黎最受歡迎的鋼琴家和作曲家之一,他被巴黎資深的音樂鑒賞家們公認為唯一能與李斯特相媲美的音樂大師。他的“粉絲”們說他是一位在手指下能使鋼琴發出像豎琴般純潔悅耳而美妙聲音而使聽眾“飛向神話世界”的“魔術家”;一位任何技術和樂曲處理的難點都無法把他難倒的“奇妙的”鋼琴家;一位使人覺得過去任何鋼琴家的存在似乎都是“多余的”鋼琴大師。不過,應當說清楚的是,塔爾貝格在短短不到半年里就成為巴黎樂壇上的佼佼者是有其“偶然性”的,那就是恰恰就在這段時間,李斯特不在巴黎,也就是說,在沒有李斯特在的巴黎,在巴黎樂壇上確實找不出可以與塔爾貝格一爭高下的鋼琴家的。 那么,李斯特去哪里了呢?原來,1833年,正在巴黎的李斯特通過詩人兼劇作家阿爾弗雷德·德·繆塞(Alfred de Musset, 1810-1857),結識了法國女作家喬治·桑(George Sand, 1804-1876)和德裔法國女作家、歷史學家德·阿古伯爵夫人瑪麗·德·弗拉維尼(Marie de Flavigny, 1805-1876),并開始與比他大六歲的已婚的瑪麗·德·阿古伯爵夫人(Marie d’Agoult)交往,這位伯爵夫人是李斯特忠實的“粉絲”,兩人很快墜入愛河,此事在巴黎傳開后迫于壓力,李斯特于1835年離開巴黎去了瑞士的日內瓦,不久伯爵夫人也決然離開了丈夫和家人到了日內瓦,同年12月18日生下了她和李斯特的第一個女兒。所以,曾在巴黎名噪一時的李斯特留下的“空位”正好被塔爾貝格填上了。此時的李斯特正在日內瓦音樂學院(Geneva Conservatory)當一名教師,他編寫了一本關于鋼琴技巧的手冊,還為巴黎的《音樂評論和公報》撰寫文章。當聽到從巴黎傳來的塔爾貝格獲得成功的消息,看到近期的巴黎各報紙都在爭先恐后地報道塔爾貝格,特別是聽到他在巴黎的朋友都在吹捧塔爾貝格,似乎忘了還有一個叫李斯特的彈鋼琴的朋友,這引起了生性高傲的李斯特的不安。在他1836年4月29日寫給瑪麗·德·阿古的信中,他憤懣地把自己比喻成“被放逐的拿破侖”。盡管那時被認為是“與有夫之婦私奔”的李斯特在巴黎公眾中的形象是負面的,但李斯特還是決定在1836年5月13日重返巴黎,不過,此時塔爾貝格正好經布魯塞爾前往倫敦,兩人未能碰上。很快在當時巴黎最負盛名的主流音樂出版物上刊載了對塔爾貝格相當尖銳的批評。這些批評文章實際上是以筆名為丹尼爾·斯特恩(Daniel Stern)的瑪麗·德·阿古伯爵夫人撰寫的??吹竭@些批評,在短短半年多就已形成的巴黎一大幫塔爾貝格的“粉絲”們自然不能接受,反應十分激烈。這樣,巴黎原先的李斯特的“粉絲”和現在的塔爾貝格的“粉絲”都希望他們能舉行一次聯袂演出,不料塔爾貝格并不買賬,他宣稱,“我不喜歡玩伴奏”【注:意思是要“單挑獨戰”】。實際上兩人的“較勁”是從1837年3月12日在巴黎音樂學院為塔爾貝格舉辦的演奏會開始的,隨后,作為回應,李斯特在巴黎歌劇院連續舉辦了十多次贏得了“粉絲”們暴風雨般歡呼的演奏會。當然,兩人真正同臺的“對抗賽”或者說“對決”則是發生在本文開始時就已經說到的1837年3月31日晚進行的那場慈善演出。 本文的《上篇》就寫到這里。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觀看塔爾貝格的《降F大調夜曲》(Nocturne in A flat Major, Op. 21, No. 1):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TI5OTk3MDA4NA==.html?spm=a2h0c.8166622.PhoneSokuUgc_1.dtitle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觀看塔爾貝格的《羅西尼歌劇“塞維利亞理發師”幻想曲》 (Fantasia on Rossini's “Barber of Seville”, Op.63):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TQ4NjcxNzQ5Mg==.html?spm=a2h0c.8166622.PhoneSokuUgc_10.dtitle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觀看塔爾貝格的《“天佑吾王”大幻想曲》(God save the King and Rule Britannia, Grande fantaisie, Op, 27):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UyOTUzNzk1Ng==.html?spm=a2h0c.8166622.PhoneSokuUgc_11.dtitle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塔爾貝格的《F小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in F minor, Op.5): https://www.zhiyuezhe.com/composition/sigismond_thalberg_piano_concerto_in_f_minor_op-5_1830/


    本文標簽: 1

    評論:


    国产高清综合乱色视_国产精品秘 入口福利姬网站_91麻豆精品国产专区在线观看_国产三级之丰满杨贵妃
  • <bdo id="ukkue"></b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