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于:2021-07-04 上午 /閱讀:684 /評論:0
題頭圖: 亨德爾(1726-1728年)(左上圖); 亨德爾與英國國王喬治一世在游船上(右上圖); 亨德爾的塑像(左下圖); 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內亨德爾的墓地(右下圖)。 最近觀看了由周游導演,朱一龍、童瑤、王志文、王陽、朱珠、李強等出演的四十三集電視連續劇《叛逆者》,這部諜戰片每一集的片頭曲(也是全劇的主題曲)選用了柴可夫斯基(Peter Tchaikovsky, 1840-1893)的名作《四季》(The Season, Op. 37b)組曲中的《六月(船歌)》(June, Barcarolle)。老柴在這首作品中描繪的是這樣一幅畫面:夏日的夜晚,在月光下,人們劃著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悠閑地蕩漾,那悠長甜美的旋律和色彩絢麗的和聲,抒發了一種充滿明朗樂觀和對生活熱愛的情感。至于這首作品被導演選中究竟是出于什么考慮,以及這首作品與這部電視連續劇的劇情發展究竟有何內在的聯系,最近網上對此討論得熱鬧非凡,在這里我就不作評說了,然而,由于這是一首我非常熟悉,也是非常喜歡的樂曲,所以在每次觀劇時都能聆聽到它,倒也是讓人感到十分愜意而且是印象深刻的。 說起“船歌”,愛樂者們都不陌生,凡是采用速度中等和復拍子即6/8拍或12/8拍【注:當然,也可以用4/4拍】節奏寫成的聲樂或器樂的抒情小品,都適用于“船歌”這樣的曲名。因為這種速度和節奏的樂曲,通常會讓人產生水的流動或是在水面上輕舟蕩漾的聯想?!按琛弊钤缙鹪从谥囊獯罄峭崴梗╒enice),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在那里作為城市水上交通工具的小船被稱為“貢多拉”(Gondola),這是一種輕盈纖細、造形別致的黑色平底、首尾微翹的單槳狹長木船,船工們在搖弋“貢多拉”時會吟唱一些歌曲,被稱為“船歌”。自十九世紀古典音樂進入浪漫主義時期后,許多著名的作曲家都創作過“船歌”,如舒伯特的藝術歌曲《水上吟》(Auf dem Wasser zu singen, D 774);肖邦的鋼琴曲《F小調船歌》(Barcarolle in f minor, Op.60);李斯特的鋼琴曲《凄涼的貢多拉》(La lugubre gondola, S. 200/1);門德爾松的三首被稱為《威尼斯船歌》(Venetian Gondola Song)的《無詞歌》(Lieder ohne Worte, Op.19,No.6、Op.30,No.6、Op.62,No.5);福雷的《十三首船歌》(Thirteen Barcarolles);奧芬巴赫的輕歌劇《霍夫曼的故事》(The Tales of Hoffman)中的《船歌》等等。說到這里,不禁想起了五十年代中期,在我國少年兒童中流傳甚廣的一首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這是長春電影制片廠1955年拍攝的我國第一部少兒電影《祖國的花朵》的主題曲。由喬羽(1927-)作詞,劉熾(1921-1998)作曲。這就是一首典型的“船歌”?!白屛覀兪幤痣p槳,小船兒推開波浪......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边@首旋律優美令人陶醉的中國“船歌”,直至六十多年后的今天還深深印在我和許多與我處在同一年齡段的朋友們的腦海中。 由《船歌》聯想到了《水上音樂》。 其實,為坐著船行駛在水面上而創作的音樂早在十八世紀初,也就是所謂巴洛克時期(The Baroque)就已經有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兩部,一部是德裔英國大作曲家亨德爾(George Frideric H?ndel, 1685-1759)在1717年創作的《水上音樂》(Water Music, HWV 348-350);另一部是德國大作曲家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在1723年創作的《水上音樂》(Wassermusik, TWV55, C3),原名叫《漢堡的潮起潮落》(Hamburger Ebb und Fluth)。亨德爾和泰勒曼不僅都出生在德國,出生在同一個時代,兩人只相差四歲,而且都是那個時代的大作曲家,同時也是好友,而且又都創作了一部大作品《水上音樂》,所以,盡管許多愛樂者對亨德爾和他的《水上音樂》已經比較熟悉,但是在介紹泰勒曼和他的《水上音樂》之前,還是想說一說亨德爾和他的《水上音樂》,作為本文的“上篇”,我想就權當是“炒一下冷飯”吧。 1685年,亨德爾出生于德國薩克森州的哈雷(Halle, Sachsen),父親格奧爾格·亨德爾(Georg H?ndel, 1622-1697)是薩克森-維森費爾斯宮廷(Sachsen-Wei?enfels)和勃蘭登堡侯爵府(Markgrafschaft Brandenburg)的外科醫生兼理發師,母親是牧師的女兒。亨德爾幼年時已經顯露出對音樂的敏感,亨德爾的父親對兒子早期的音樂傾向感到“震驚”,父親的計劃是要讓他長大后學習法律,因而“采取了一切措施反對”,包括不讓亨德爾可能去的房間里有任何樂器。然而,就在亨德爾六歲那年,他無意間發現了在堆著雜物的閣樓上有一架古鋼琴,所以當家人睡覺的時候,他經常偷偷爬到這個閣樓里去彈琴。據說亨德爾在八歲左右時,有一次,他跟著父親前去薩克森宮廷,在來到宮廷內的“圣三位一體教堂”(Holy Trinity)時,亨德爾情不自禁地走到教堂的風琴前演奏了起來,他優美純熟的演奏無意中被約翰·阿道夫一世公爵(Duke Johann Adolf I, 1649-1697)聽到了,著實讓這位公爵大吃了一驚,在贊賞之余,公爵“建議”亨德爾的父親讓亨德爾接受系統的音樂教育。這樣,父親只好很不情愿地“遵命”聘請了當地哈爾教區教堂年輕的作曲家和風琴師弗里德里?!ねぴぃ‵riedrich Wilhelm Zachow, 1663-1712)來指導亨德爾。 扎肖是一位“老派”的管風琴手,熟悉歐洲音樂的發展,擅長賦格、卡農和對位的教學,當扎肖發現了亨德爾的音樂天賦時,便毫無保留地向自己的學生介紹了圖書館中收藏的大量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德國和意大利的聲樂和器樂作品,既有“神圣”的,也有“世俗”的。亨德爾如饑似渴地將這些作品抄錄在筆記本上,其中主要的有被譽為“賦格創作大師”約翰·克里格爾(Johann Krieger, 1651-1735)、管風琴家和作曲家約翰·卡斯帕·科爾(Johann Caspar Kerll, 1627-1693)、鍵盤樂器演奏家和作曲家約翰·雅各布·弗羅伯格(Johann Jakob Froberger, 1616-1667)等人的作品。后來他回憶說:“那些時候我常常像魔鬼一樣學習寫作?!倍チ_伯格作品中的法國和意大利風格的融合和他的音樂形式對亨德爾日后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除了教授作曲外,扎肖還鼓勵亨德爾學習羽管鍵琴、小提琴、管風琴和雙簧管,由于扎肖還“經營”著一點“副業”,同時比較“貪杯”,所以常讓亨德爾代他在教堂舉行的宗教活動中演奏管風琴,這就給了亨德爾更多的實踐機會??梢哉f,扎肖是亨德爾一生中唯一的音樂老師,為此,亨德爾終生都非常感謝他的“伯樂”--- 約翰·阿道夫一世公爵。1695年,他第一次試著開始創作教堂做禮拜的音樂作品,并連續三年每周負責禮拜時的演奏。1696年十一歲的亨德爾創作了六首雙簧管三重奏和一首大管與低音提琴的奏鳴曲,這些被認為是他最早創作的作品。同一年,亨德爾在柏林以其在古鋼琴演奏上的精湛技藝得到了勃蘭登堡選帝侯(Kurfürstentum Brandenburg)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 1657 -1713)的贊賞,實際上,到了1700年也就是亨德爾十五歲的時候,他的鍵盤樂器演奏水平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 與此同時,父親還是堅持要他學習法律,安排他進了哈雷路德教會的文理中學(Gymnasiums in Halle)讀書,由于當時這個學校的校長約翰·普雷托里烏斯(Johann Praetorius, 1634-1705)是一位出色的音樂家,后來,亨德爾的父親為了防止兒子更多地接受音樂教育,不讓亨德爾在文理中學讀到畢業就輟學了。1697年亨德爾的父親去世了,1702年2月10日十七歲的亨德爾尊從父親要他“致力于文科”的遺愿,到腓特烈一世在1694年創辦的哈雷-維滕貝格馬丁路德大學(Martin Luther University of Halle-Wittenberg)法學院去聽著名的德國法學家和哲學家克里斯蒂安·托馬修斯(Christian Thomasius, 1655 -1728)的講座,這位法學家是第一個用德語演講的德國學者。托馬修斯向亨德爾灌輸了“尊重人的尊嚴和自由,尊重法律的莊嚴和權威”的原則,這些原則正是日后吸引他并讓他在英國生活半個世紀的原由。同年,亨德爾不僅成為哈雷教堂的兼職管風琴師并為教堂譜寫每個禮拜天做禮拜時所需的宗教音樂作品,而且還在哈雷的一個圣母院(Domkirche) --- 加爾文大教堂(Calvinist Cathedral)擔任過一年的管風琴手。當時,作為城市的教堂風琴手和唱詩班指揮,每年可以掙五個塔勒(Thaler)【注:一種曾在幾乎整個歐洲使用了四百多年的銀幣名稱及貨幣單位。十七/十八世紀時,五個塔勒相當于十個英鎊,相當于現在的四千英鎊?!窟@對于一個十七八歲的青年來說,收入還是不錯的,此時的亨德爾租住在老舊的莫里茨城堡(Moritzburg)里。大約就在同一時間,亨德爾認識了泰勒曼。比亨德爾大四歲的泰勒曼也正在學習法律,并協助在萊比錫托馬斯教堂(Thomaskirche)擔任樂長的作曲家約翰·庫勞(Johann Kuhnau, 1660-1722)工作。四十年后,泰勒曼曾回憶說:“約翰·庫勞優秀的作品成為了我學習賦格和對位的典范,我和亨德爾經常在一起或通過信件探討旋律的創作和進行評價?!贝送?,他還與意大利作曲家喬瓦尼·博儂西尼(Giovanni Bononcini, 1670-1747)和阿特里奧·阿里奧斯蒂(Attilio Ariosti, 1666-1729)有了交往。 1703年3月亨德爾結束了在哈雷圣母院的工作。他本可以去意大利學習,因為在亨德爾的父親去世后,非常欣賞他音樂才華的腓特烈一世曾打算資助他去意大利接受音樂教育,但條件是回來后要為宮廷服務,然而亨德爾卻通過在柏林的勃蘭登堡-普魯士宮廷內的一位朋友回絕了腓特烈一世的安排,他明知道,這樣做是會“得罪”宮廷的,以后不論是作為音樂家還是作為律師,他都很難再獲得勃蘭登堡-普魯士宮廷的支持。據音樂史家們分析,亨德爾之所以敢這樣做,正是受了托馬修斯的影響,他渴望的是個人自由和個性的發展,和他父親一樣,他可以接受王公貴族的青睞,但無法忍受王公貴族將他作為“奴仆”來使喚。此外,父親去世后,要撫養幾個孩子的母親經濟上也日漸拮據,而漢堡是一個可以提供較多發展機會的城市,特別是因為在與泰勒曼、博儂西尼和阿里奧斯蒂交往后,亨德爾被世俗的戲劇音樂所吸引,而當時的漢堡是有著多個歌劇院的“自由城市”,所以亨德爾于同年7月到達了漢堡。 1703年,他接受了位于漢堡鵝市廣場(G?nsemarkt)的漢堡歌劇院(Hamburg Oper)樂團的小提琴手和羽管鍵琴手的職位。在那里,他遇到了德國當時著名的作曲家約翰·馬特森(Johann Mattheson, 1681-1764)、克里斯托夫·格勞普納(Christoph Graupner, 1683 -1760)和萊因哈德·凱撒(Reinhard Keiser, 1674-1739)。1705年,他創作了他的最初兩部歌劇《阿爾米拉》(Almira)和《尼祿》(Nero)。1708年,他又創作了另外兩部歌劇《達芙妮》(Daphne)和《弗洛林多》(Florindo)。 1703-1704年亨德爾在漢堡時曾與意大利托斯卡納(Toscana)親王斐迪南三世·德·美第奇(Ferdinando de' Medici, 1663-1713)的侄子吉安·加斯通·德·美第奇(Gian Gastone de' Medic, 1671-1737)有過交往。1706年他受斐迪南三世之邀前往意大利。這位親王對歌劇有濃厚的興趣,試圖通過吸引當時有才能的音樂家來使托斯卡納的首府佛羅倫薩(Florence)成為意大利的音樂之都。在意大利,亨德爾結識了意大利劇作家安東尼奧·薩爾維(Antonio Salvi, 1664-1724),后來與他在歌劇創作上進行了合作,同時還遇到了當時許多意大利大音樂家,包括阿爾坎杰羅·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 1653-1713)和亞歷山德羅·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和他的兒子多梅尼科·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不久亨德爾前往羅馬,由于當時羅馬教皇禁止歌劇,所以亨德爾只能為羅馬的神職人員創作宗教音樂。1707年4月他根據圣經中的《贊美詩,110篇》(Psalm 110)創作了著名的贊美詩《主如是說》(Dixit Dominus)。1708年7月19日在那不勒斯首演了他創作的清唱劇《小夜曲》(Aci,Galatea e Polifemo)。他還為當時意大利那不勒斯王國最負盛名的藝術贊助人和杰出的文化活動家奧羅拉·桑薩維里諾公爵夫人(Aurora Sanseverino, 1669-1726)在那不勒斯的音樂沙龍創作了具有田園風格的康塔塔【注:即大合唱】,而經常參加這個音樂沙龍聚會的還有紅衣主教彼得羅·奧托博尼(Pietro Ottoboni, 1667-1740), 貝內代托·潘菲利(Benedetto Pamphili, 1653-1730)和卡洛·康洛納(Carlo Colonna, 1665-1739)等顯赫一時的名人。1709年和1710年他分別應當時意大利的非常顯赫的魯斯波利家族(Ruspoli)和奧托波尼家族(Ottoboni)定制而創作了清唱劇《復活》(La resurrezione)和清唱劇《時間的勝利》(Il trionfo del tempo)。1707年在佛羅倫薩的科科梅羅劇院(Cocomero Theatre)上演的《羅德里戈》(Rodrigo)是他的第一部全意大利語歌劇,1709年在威尼斯(Venice)的圣-喬瓦尼·格里索斯托莫劇院(Teatro San Giovanni Grisostomo)首演了他受格里馬尼家族(Grimanis)的委約寫的歌劇《阿格里皮納》(Agrippina),歌劇的劇本是紅衣主教文森佐·格里馬尼(Vincenzo Grimani, 1655-1710)寫的。這部歌劇首演時獲得了轟動一時的成功,接著連續演了二十七個晚上,觀眾被他的風格的莊嚴和崇高所震撼,一再為這個“卡羅薩松納”(Il caro Sassone,意大利語,意思是“親愛的薩克森人”)鼓掌【注:亨德爾原籍是德國薩克森人】。 . 亨德爾在意大利的三年多的音樂生涯極大地影響了他的音樂風格的發展。他的名聲傳遍了整個意大利,特別是他對意大利歌劇風格的掌握使他成為歐洲樂壇的風云人物。1710年,二十五歲的亨德爾回到德國,他被當時的漢諾威選帝侯(Kurfürstentum Hannover),也就是后來的大不列顛及愛爾蘭國王(King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喬治一世(George I , 1660-1727)任命為宮廷樂長,正好這一年選帝侯喬治一世在漢諾威宣布他將通過世襲權利繼承英國王位。不過,他還是不習慣這位選帝侯的“使喚”,這一年晚些時候,亨德爾去了一次英國。英國在經歷了1688-1689年的“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后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從而奠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和宗教自由的基礎,這對來自封建專制保守的歐洲大陸的亨德爾來說,是具有新鮮感和吸引力的。1711年,他根據十六世紀意大利詩人托爾夸托·塔索(Torquato Tasso, 1544-1595)的詩作《自由女神》(La Gerusalemme Liberata)改編的歌劇《里納爾多》(Rinaldo)在倫敦演出獲得巨大成功,受到了英國貴族和知識分子中的一些杰出人物的認可和歡迎,以至于亨德爾意識到他在英國的發展前景應該是非常樂觀的。1712年,他從漢諾威回到倫敦又創作了歌劇《牧師菲多和忒修斯》(Il pastor Fido and Teseo),這一年,亨德爾決定在英國永久定居。1713年夏天,他住在馬修·安德魯斯(Mathew Andrews)先生在薩里郡(Surrey)谷倉榆樹(Barn Elms)的莊園里。這一年,他為當時在位的英國安妮女王(Queen Anne, 1665-1714)的生日創作了《女王頌歌》(Ode for the Queen)。1713年4月至5月歐洲多國于荷蘭烏得勒支(Utrecht)簽署了和約結束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War of the Spanish Succession),實現了和平,他為此創作的合唱作品《烏得勒支贊美詩和歡樂頌》(Utrecht Te Deum and Jubilate)1713年7月13日在倫敦圣保羅大教堂首演,這些作品贏得了英國王室的青睞,為此安妮女王賜予他二百英鎊的年金。當時他在英國最重要的贊助人之一是理查德·波意耳(Richard Boyle, 1694-1753),這位第三代伯靈頓伯爵(The 3rd Earl of Burlington)兼第四代科克伯爵(The 4th Earl of Cork)是盎格魯-愛爾蘭(Anglo-Irish)貴族家庭中一個年輕而極其富有的成員。1715年,亨德爾住在波意耳的豪宅里(Burlington House)根據法國作家安托萬·胡達爾·德·拉·莫特(Antoine Houdar de la Motte, 1672-1731)的悲劇《希臘的阿馬迪斯》(Amadis de Grèce)改編創作了一部“魔幻”歌劇《加烏拉的阿瑪迪吉》(Amadigi di Gaula),講述的是一位落難少女的故事,這是他時隔四年后又一次創作歌劇。 1717年7月,時年三十二歲的亨德爾創作了著名的《水上音樂》,為已登基繼任英國國王的原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和他的客人們在泰晤士河上作了表演。1718年,亨德爾成為在英國東南部的米德爾塞克斯(Middlesex)郡坎農斯(Cannons)的政治家杰姆斯·布里奇斯(James Brydges, 1673-1744)即第一代桑多斯公爵(The1st Duke of Chandos)家中的“音樂總監”,他為公爵創作了十一首《桑多斯贊歌》(Chandos Anthems)。十九/二十世紀法國大作家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 1866-1944)寫道:“亨德爾的這些贊歌與他的清唱劇之間的關系就像他的意大利康塔塔與他的歌劇一樣都是一脈相承的?!焙嗟聽柛鶕娙撕蛣∽骷壹s翰·蓋伊(John Gay, 1685-1732) 的劇本創作了具有小夜曲和田園風味的“假面劇”《阿西斯與加拉提》(Acis and Galatea)【注:假面?。∕asque)流行于十六/十七世紀的英國,因演出時戴假面具而得名,其形式為歌唱、說白、舞蹈、合唱、器樂和朗誦等的結合,劇情常用對白形式,題材多具神秘性和寓言性】,這是作曲家一生中演出和改編得最多的一部作品。二十世紀英國音樂學家溫頓·迪恩(Winton Dean, 1907-1995)曾經評論說:這部歌劇的音樂“美得讓人窒息,讓人忘了一切”。1719年這位公爵成為由亨德爾和一群英國貴族組建的“皇家音樂院”(Royal Academy of Music)重要的贊助人,然而英國在1720年春秋之際發生的“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引爆”了英國歷史上最大的金融危機之一,作為重要投資人的這位公爵損失巨大,所以大大縮減了對“皇家音樂院”的贊助【注:亨德爾在1716年也買了股票,不過,他比較精明,在1720年之前就全部“清倉”了】。1719年5月,他奉英國輝格黨(Whig)政治家托馬斯·佩爾漢姆-霍爾斯(Thomas Pelham-Holles, 1693-1768)即第一代紐卡斯特爾斯公爵(The 1st Duke of Newcastle)之命前往德國的德累斯頓(Dresden)訪問那里新建的歌劇院,觀看了意大利作曲家安東尼奧·洛蒂(Antonio Lotti, 1667-1740)的歌劇《泰奧芳》(Teofane),同時也為“皇家音樂院”物色了一些演員。 從1720年到1728年,由“皇家音樂院”在倫敦國王劇院(King’s Theatre in London)上演歌劇中的大部分是亨德爾作曲的。其中有1721年的《佛羅里達人》(Floridante)、1723年的《奧托內》(Ottone)、1724年的《朱利奧·凱撒》(Giulio Cesare)、1725年的《羅德琳達》(Rodelinda)和1726年的《錫皮奧內》(Scipione)。1723年,他租住了倫敦布魯克街25號(25 Brook Street)的一幢喬治時代的房子,并在那里度過了余生【注:這幢房子就是現在的倫敦亨德爾故居博物館】。1727年2月,四十二歲的亨德爾正式加入英國國籍,他被任命為皇家小教堂(Chapel Royal)的專職作曲家。在這個職位上,他寫了很多音樂,包括1727年為喬治二世(George II, 1683-1760)創作的四首《加冕頌歌》(Coronation Anthems)和十年后為卡羅琳王后(Queen Caroline, 1683-1737)創作的《葬禮挽歌》(Funeral Anthem)。1728年由約翰·蓋伊作詞,德裔英國作曲家約翰·克里斯托夫·佩珀施(Johann Christoph Pepusch, 1667-1752)根據民謠編曲的一部名為《乞丐的歌劇》(The Beggar's Opera)的歌劇,這部歌劇諷刺了亨德爾在倫敦創作和上演的的意大利歌劇,創紀錄地演出了六十二場。這說明,由于一般英國人對于這種用難以理解的語言來表達的娛樂形式已經感到越來越不“耐煩”,所以意大利風格歌劇在英國的未來變得越來越不確定。盡管遇到了許多困難,亨德爾還是繼續在倫敦組建了一家意大利歌劇的演出公司,并且在1732年將原來的“假面劇”《阿西斯與加拉提》改編為三幕意大利歌劇。 在倫敦接下來的職業生涯中,亨德爾不僅要面對其他作曲家的競爭,還要面對倫敦其它歌劇院的挑戰,這種情況迫使亨德爾必須考慮創作上的“轉型”,1732年,亨德爾創作了假面劇《哈曼與莫黛凱》(Haman and Mordecai),對這種曾經一度被意大利歌劇取代的英國本土藝術形式的復興,導致了一種新的舞臺音樂形式“英國清唱劇”(English Oratorio)在英國的發展和繁榮,這種清唱劇是由獨唱、合唱和管弦樂構成的大型音樂劇,通常是將《圣經》中的故事戲劇化,但沒有戲劇表演和舞臺布景,使用英語唱詞。亨德爾1733年創作的《黛博拉和阿塔利亞》(Deborah and Athalia)就是他的第一部清唱劇。到了1737年,他的意大利歌劇的演出公司破產了,這年4月,五十二歲的亨德爾罹患一次輕微的中風,右手的四根手指癱瘓,使他無法作曲和演奏管風琴,他在德國亞?。ˋachen)的一個水療中心接受了治療?;謴徒】岛?,他在當年12月創作了歌劇《法拉蒙多》(Faramondo),1738年1月又創作了歌劇《代達米亞》(Deidamia),這是他的最后一部意大利歌劇。接著他創作了他最滿意的兩部清唱劇《掃羅王》(Saul)和《以色列人在埃及》(Israel in Egypt),于1739年首演。與此同時他還寫了著名的《十二首大協奏曲》(Twelve Grand Concertos),并幫助建立了支持已故音樂家家屬的基金會,也就是現在的英國皇家音樂家協會(Royal Society of Musicians)。 直到1741年,他已經寫了四十多部歌劇。隨著意大利歌劇在英國流行程度的衰落,他的清唱劇卻變得越來越受歡迎。這時,亨德爾正處于他聲望的巔峰,1741年,他根據《圣經》中敘述耶穌誕生、受難和復活的三部分內容完成了他最偉大的清唱劇《彌賽亞》(Messiah)。1742年,德文郡第三任公爵(The 3rd Duke of Devonshire)邀請亨德爾到愛爾蘭王國的首都都柏林(Dublin)為當地醫院舉辦慈善音樂會,4月13日《彌賽亞》在都柏林菲斯漢姆布爾街(Fishamble Street)的新音樂廳(New Music Hall)首演,由來自圣帕特里克教堂和基督教堂(St Patrick's and Christ Church)聯合唱詩班的二十六名男孩和五名男聲獨唱演員參加演出。接著他又根據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 1608-1674)的長詩《力士參孫》(Samson Agonistes)創作了另一部重要的清唱劇《參孫》(Samson),1743年初首演于倫敦。同一年為慶祝英國在德廷根戰役(Battle of Dettingen)中戰勝法國,亨德爾創作了大合唱《德廷根贊美詩》(Dettingen Te Deum)【注:這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War of the Austrian Succession)中的一場戰役,發生在1743年6月16日,英國國王喬治二世“御駕親征”打敗了由阿德里安·莫里斯·德·諾阿耶(Adrien Maurice de Noailles, 1678-1766)公爵率領的法軍】。接下來三年亨德爾創作的作品包括1744年首演的清唱劇《約瑟夫和他的同胞》(Joseph and His Brethren)和世俗清唱劇《塞梅勒》(Semele)、1745年的清唱劇《貝爾沙查》(Belshazzar)和世俗清唱劇《??死账埂罚℉ercules)等等。此時,亨德爾已經使清唱劇和大型合唱作品成為英國最流行的音樂形式。他為自己在崛起的中產階級中營造了一個新的“粉絲群”,他們曾經摒棄了亨德爾的意大利歌劇,現在,他們又欣然接受亨德爾取材于《圣經》或其它宗教作品中的故事,而且感到相當體面。所以在那個時代,亨德爾的音樂被認為是英國“民族性”的反映。1748年10月18日,英國、法國、荷蘭和奧地利在第二次亞琛和會簽訂了艾克斯-拉-查佩爾和約(Treaty of Aix-la-Chapelle)【注:也叫“亞琛條約”(Treaty of Aachen)】,從而結束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9年,亨德爾為慶祝和約的簽訂而創作的著名管弦樂組曲《皇家焰火音樂》(Royal Fireworks)就是這種“民族性”的具體表現。此時,亨德爾的視力已嚴重下降。1752年,他艱難地完成了根據英國作家托馬斯·莫雷爾的(Thomas Morell, 1703-1784) 的作品創作的最后一部清唱劇《耶佛塔》(Jephtha),同年2月26日在倫敦考文特花園劇院(Covent Garden Theatre)首演。 1750年8月,亨德爾在從德國返回倫敦的途中在荷蘭的海牙(Den Haag)和海勒姆(Haarlem)之間的一場車禍中受了重傷。1751年他的一只眼睛因白內障摘除手術的失敗,視力變得更糟。到1752年,也就是六十七歲時他已經完全失明了。1759年4月14日亨德爾在倫敦他的布魯克街的家中去世去世,享年七十四歲。有三千多名哀悼者參加了相當于“國葬”待遇的隆重葬禮。他被安葬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詩人角”(Poets’Corner in Westminster Abbey)。亨德爾終身未娶,他的四位同事將他的大部分遺產分配給了他的親戚、朋友、仆人和慈善機構。 迄今為止,亨德爾是英國唯一被賦予“經典作曲家”(A Classic Composer)地位【注:相當于獲得“終身成就獎”】的人,享有極為崇高的榮譽。作為一個來自歐洲大陸的作曲家,在德國或意大利他要在相當程度上去滿足王公貴族的要求來取得支持和贊助,但在英國,社會和文化多元化的氛圍,使他的創作能更廣泛的適應和滿足更多公眾的需求。他比其他當時的任何作曲家都追求音樂的民主化,他的歌劇、清唱劇和他最喜愛的器樂作品都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成為英國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就說說亨德爾的《水上音樂》。 如前所述,1710年,二十五歲的亨德爾回到德國,他被當時的漢諾威選帝侯任命為宮廷樂長,接著他去了幾次英國,他的作品在英國取得了成功,受到了歡迎。1712年他再度去倫敦,博得了更大的聲譽,讓他有點“忘乎所以”,居然忘了在漢諾威選帝侯規定的日期回到漢諾威,這使選帝侯十分惱怒。1714年漢諾威選帝侯正式繼任英國國王,成為喬治一世。1717年,這時已在倫敦的亨德爾早就聽說,乘坐掛著彩燈的游船在美麗的泰晤士河上夜游,周圍有成群結隊簇擁著的大小帆船,是皇室喜愛的夏季活動。此時國王乘坐的游船旁會有載著音樂家的船在演奏音樂。于是他就開始就創作《水上音樂》,7月17日星期三,當他得知那天晚上八時新國王準備在泰晤士河上乘船游覽時,就悄悄地乘上另一只早已準備好的載有五十名樂手的樂隊的船,在泰晤士河上緩緩地向國王乘坐的大船靠攏,此時他親自指揮樂隊演奏了這部抒情詩般的《水上音樂》,游船從蘭伯斯(Lambeth)一直行駛到切爾西(Chelsea),喬治一世一路聽了非常高興,他至少下令重復演奏了三次。傳說國王就此原諒了亨德爾。此后,凡是國王乘船游覽時就演奏這部名曲《水上音樂》。亨德爾先后一共參加了三次這樣的夜游活動。 亨德爾的《水上音樂》的原始手稿已經丟失,根據英國作曲家塞繆爾·阿諾德(Samuel Arnold, 1740-1802)在1788年編輯出版的不完整的版本和德國音樂史家弗里德里?!た巳R桑德(Friedrich Chrysander, 1826-1901)在1886年編輯出版的二十二段組成的《水上音樂》,二十世紀奧地利音樂學家漢斯·萊德利希(Hans Redlich, 1903-1968)改編成了當下人們通常聽到由三組音樂組成的《水上音樂》: 第一組由十首F大調的曲子構成:1)序曲,以華麗的廣板開始,然后是活潑的賦格段;2)柔板,由雙簧管演奏弦樂隊伴奏;3)快板,由兩只獨奏圓號主奏;4)行板,木管組與弦樂組的競奏;5)快板,還是由兩只獨奏圓號主奏;6)詠嘆調,雄壯威嚴的弦樂旋律;7)小步舞曲;8)布列舞曲;9)號笛舞曲,這是十八世紀英國水手的古老舞曲;10)快板。 第二組由五首D大調的曲子構成:1)快板,歡慶的進行曲;2)號笛舞曲,成對的小號和圓號的競奏,帶切分節奏;3)小步舞曲;4)優美如歌般的慢板;5)布列舞曲,節奏變化多端。 第三組由四首G大調舞曲構成:1)薩拉班德舞曲;2)利戈東舞曲,這是法國普羅旺斯的一種民間舞曲;3)小步舞曲;4)齊格舞曲。 本文的下篇將為大家介紹泰勒曼和他的《水上音樂》。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觀看亨德爾的管弦樂組曲《水上音樂》: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AyNTUwODk0NA==.html?spm=a2h0c.8166622.PhoneSokuUgc_3.dtitle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觀看亨德爾的清唱劇《彌賽亞》中的大合唱《哈利路亞》: https://v.qq.com/x/cover/mzc00200i064u6s/d06992nessg.html?spm=a2h0c.8166622.PhoneSokuUgc_15.dtitle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觀看亨德爾的歌劇《賽爾斯》中的著名詠嘆調《綠葉青蔥》: https://v.qq.com/x/page/a0142ltt8gi.html?spm=a2h0c.8166622.PhoneSokuUgc_3.d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