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于:2021-10-08 上午 /閱讀:1440 /評論:15
看題目,似乎覺得幼稚。人生下來,牙牙學語開始,差不多都會說話。即使是語言障礙者,也有啞語。人類社交活動,離不開說話——似乎說話無所謂學習不學習的問題。 其實不然。 俗話說,“一句話可把人說得笑,一句話可把人話說得跳?!庇纱丝梢?,說話在人際交往中有何等重要的作用。 每天看報、讀書、看電視、看手機的信息,實際上都是看各種人等說話,越看越覺得怎么把話講好,講得動聽悅耳,不讓人當耳邊風,不反感生厭,其實挺不簡單,十分講究,內中大有學問,必須不斷學習、推敲、打磨。 我的小重孫,從幼兒園到這學期上小學二年級,無論在家里還是在學校班級里,是同齡人中出了名的“語言高手”。 一次,他把他媽惹火了,他媽吼了他。第二天,乘他媽心情好,他對媽說:“媽媽,您對我一吼,我真怕您,但我更愛您,因為我知道您為我好?!?一句話,把他媽說笑了。他媽對他說:“我接受你的批評,今后有話我一定好好對你說,不再動肝火……” 一個剛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他竟能做出這番表白,讓媽媽動情,也使我由衷佩服! 老師因為他上課時好講話,特意安排班長與他同桌,想讓班長幫助他。誰知一段時間下來,班長也被他同化了,也常跟他一起講話。 我對他說:上課應當專心聽老師講,不講話。他說:我們并不是上課都講話。只是老師講的我已經懂了,才開小差,講自己的話。 “ 你講話,不會影響同桌的人聽課嗎?” 他說:“不會。講話要有對象,一個人講不起來。她對我講的話有興趣,才會跟我對講起來,用不著我拉她講?!?聽了小重孫一席話,無懈可擊,反倒使我悟出一些道理來。 話是講給別人聽的。有話就講,心懷坦白,不隱瞞自己的觀點,是一種品德。黨內生活不正常,民主生活制度被破壞的年代,逢人只說三分話,話到嘴邊留半句,言不由衷,言多必失,是普遍現象。我聽說,廬山會議上,同意彭德懷、張聞天等人觀點的人不在少數。但很多人,包括那些一向受人尊敬的領導人,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竟然照樣拱手于一人之下,看風使舵,隨風倒,或保持沉默,甚至落井下石,明哲保身,不可思議…… 說到講話的技巧,通常情況下,不外乎把自己需要表達的意思,用簡練的言辭,清楚地表達給對方,恰如其分,達到目的,便可以了;畫蛇添足,反會弄巧成拙。 小平同志是公認的講話高手。翻翻他的三本不厚的文集,講的話全是有的放矢,一句多話不講。這方面的范例很多。例如,“誰不搞改革開放就下臺?!边@十個字,斬釘截鐵,擲地有聲,就像一把尺子,讓人們去衡量。至今不失它的偉大指導意義。 “文革”后,有次小平同志找張愛萍同志談話,對他說:“中央決定調你到國防科工委任主任?!彼f完,看著張愛萍,問他有什么問題。張愛萍遲疑一回,本想說點“任務重,恐難勝任”之類客套話,小平同志揮手對他說:“我的任務完成了,你即去報到工作?!?調動一位高級干部的工作,小平同志就講一句話,談話結束,干凈利落。這樣談話風格太值得學習了! 我設想,假如換成現在某些領導同志,講話穿靴戴帽,官話、套話一堆,甚至可以談上一個上午。 朋友聽后說:即便一個上午的談話,絕對抵不上這一句話! 我聯想到,曾有一位省長下去檢查安全生產,他在干部會上做報告,不是開門見山,指出發現安全生產方面多少隱患,可能釀成多么嚴重的后果,該怎么嚴防死守,預早治理;而是上來先重復講了一堆學習領會眾所周知的領導人講過的話。聽他這番講話,人們竊竊私語:他講的這泡話,實際意圖是什么?是為了加強對安全的認識嗎?還是另有他圖?使人覺得很不是味道。甚至有人上綱上線,說他心術不正。 我不由回想起五十年代初《人民日報》的著名社論指出:“正確地使用祖國的語言,為語言的純潔和健康而斗爭!”七十年過去了,語言受污染問題得到治理了嗎?坦白說:我覺得并不怎么樣。某些方面污染反爾加重了。 “文革”時語言的污染,可謂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什么“三忠于”“四個偉大”“一句頂一萬向,句句是真理”;什么“造反有理”,什么“秦始皇加馬克思”,什么“萬壽無疆”“永遠健康”…… 記得在“文革”時期,機關被砸爛,我每周去工廠勞動一天。到吃中飯時,工人師傅叫我先去吃飯,他說他要先去喊兩聲才好去吃。我說,我也跟你去行個禮。他苦笑著對我說:“你就兔了吧?!?如今想來,會讓人笑痛肚皮!滌蕩“文革”留下的封建主義的污泥濁水,任重道任。 如今,文革語言雖少見了,但媒體上各種五花八門的不正常語言,仍然經常出現。例如,宣傳部門明文規定語言文字中如非必要,不得使用外文,但不少演員、主持人一上臺就“hello!”“OK”,使人聽了覺得很厭煩。 朋友說:語境,可看作政治生態一隅。我想想他的話,不無道理。 如今,黨中央一再提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這從當前語境中可以看出問題嚴重的一斑。偶拾一例,全國建了那么多紅色教育基地,多少人去了真正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效果如何?我問了一些去過的同志,回答都不怎么樣。對那種說一套、做一套,變了味的情況,宣傳部門下去調查研究過沒有?朋友說:不調查研究,閉著眼睛唱高調,這是典型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一種傾向性社會風氣的形成,必然跟黨風不正息息相關。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黨中央登高望遠,對于林林總總的語境不純,溜須拍馬到肉麻程度等現象,看得清楚。所以,習近平同志一再指出,黨的建設永遠在路上。為純潔語言而斗爭,營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風清氣正的語言環境,有著迫切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從這方面講,學講話,確是人人面前的一門必修課。尤其用得著我們共產黨員,特別是黨的領導干部起帶頭作用,模范作用! 學講話,可以使人思維敏捷 ;寫文章,可以使人條理精確。我所以喋喋不休講了上面這些,無非是觸景生情,覺得有必要引起我們大家對當下語境的關注,學好我們面前這門必修課,為純潔語言鼓與呼,繼續努力奮斗。
語境,是政治生態的一隅,說到實質上了。此話很值得玩味。對人一生的評價,尤其是在歷史的關口,比如文革中,廬山會議上,看他說過什么,是繞不過的方面。像田家英,文革中早早懸梁自盡,他什么話不說了。他算得上“小叛徒”嗎?不知最后給出的結論是什么?這筆歷史脹不知道該算到誰的頭上。歷史唯物主義者,照例應該無所畏懼的。
常說,對人對事,百姓心中有桿秤。怎么秤的?就是聽其言,觀其行。有的人,在臺上吆五喝六,煞有介事,不可一世,以為沒有人敢對他說三道四,實事自欺欺人。所以,我國傳統倫理道德,崇尚為國家、為人民,清白做人,認真做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才是人間正道。組織部選人用人,就是要打著燈籠選這種人,從無數的教訓中猛醒過來。當然,選人用人,不能光靠組織部,應發揚真正的民主,不搞明知自欺欺人的那一套。如公示制,從以往的情況看,多數是形式主義。一些帶病提拔的干部,不是全通過公示和考察的嗎?我親歷的,組織部派員到委里考察一把手,向位科長了解情況??崎L問:是否決定調動他的工作?如果是,我就說點看法;如果不是,只是例行公事,我就說好好好。他說得很坦誠……
陳毅說:認為自己是完人的人,就完了。這話是真理。所以黨員要定期過組織生活,作自我檢討,自我坦白,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任何人不得例外??墒?,這項好制度普遍執行不好。要害是對提意見者得不到保護。不少人因聽不到意見,沒有人敢或愿向他提意見而自我陶醉,結果走向反面而完蛋。這幾乎是共產主義運動的普遍現象。這種極為普通的道理,不下真功夫,永遠解決不了。鐵的紀律,怎么也鐵不起來。領袖當到像穆克爾這樣,不是指能力,而是為人,有人說,就是在共產黨國家,也為數不多。值得深思。好制度,執行不好,只能說半拉子工程,并不能派用場。這種半拉子工程太多,該引起重視了。
比較法,是群眾看問題經常用到的方法。兩位空調安裝工人來我折舊空調,他們一吹一唱地評價他們眼中的領導人,就是用的比較法。我作為旁聽者,聽他們說了一個多小時,感到十分有趣,并深受啟發。比如,說到林彪與彭德懷,他們說:兩位戰功卓著的元帥下場同樣可悲,但品行不可比。林彪雖對文革,雖對統帥的品行有看法,但他脫不了對文革推波助瀾的干系。而彭德懷,那是一身正氣。他們說到所有的領導人,都有獨得的見解。我佩服工人同志的政治水平高,并毫不掩飾自己的觀點。我自嘆不如……
我們黨在領導革命和建設中,以問題為導向,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如早期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經常用到的,如:集體領導、分工負責制;民主集中制;黨員定期過組織生活,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大的方面,如:黨的代表大會制,人民代表大會制,政治協商制。還有各級領導人的退休制,等等。誰說我們這些制度不民主!我們有過領袖終身制的教訓。教訓就是教訓,沒有什么好遮蓋的。我們有一整套好制度,今后還會按實踐需要,像“八項規定”那樣,不斷出臺新的制度。為什么我們仍然常常聽到群眾對制度不滿的議論?細究發現,主要是對制度執行比較普遍的存在缺乏信任感。舉例銳:上學或購房,采取搖號制,公平到家了吧。實際并不,一個開后門的,就使制度名譽掃地。這種破壞制度執行的現象,在群眾眼里不是個別現象。這種不信任積累多了,就會造成塌方式的不信任感。所以,今天在制度問題上,當務之急需要“包青天”。
制度的要害在執行。誰能在制度面前說,老子就是不聽那一套?我們見到的,就是當年的一把手。
制度問題不是小問題,而是關系到社會主義制度,在人們心目中立得起來,還是立不起的大問題。這決不是聳人聽聞,而是蘇聯解體活生生的事實。社會主義在那里搞了七十多年,最后解體了,而且,據說至今沒有人對它心存留戀。這是很可怕的。所以,對待制度問題,要路履薄冰樣的小心,決不可掉以輕心。
怎么使制度的作用,讓干部群眾真正感覺得到,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例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行使行政最高權力,體現人民當家作主。但是,長期以來給人的印象,說它是橡皮圖章。我曾設想,將信訪局劃給人大管;人大每月開一次聽政會,讓行政局派一名負責人參加聽政。有計劃地組織群眾代表到會講他們的問題和建議,提請有關行政部門考慮解決。媒體通過報道,發揮督促作用。這不但可減少上訪,還體現出人民當家作主的主人翁姿態。何樂不為。地方人大的同志說:全國沒有先例,他們不愿冒這個風險。出頭椽子不好當!改革真的不是一句空話,改到點子上不容易。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行全過程的民主,響當當的。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有這么多外國機構駐在這里,有大批外藉人員,我們的一舉一動他們都看在眼里。還有西方很多人每時每刻在挑我們的剌,污蔑我們一黨專政,言論不自由……我們最好的辦法,就是用行動做給他們看,以事實服人。 ,
孫中山偉大,最高領袖,卻能以公仆口氣說話……僅此平等,就值得后人學習。
習近平同志最近在關于人大報告中提出,人大實行全過程民主,要全面實施憲法。對這鄭地有聲的講話,十分鼓舞人心。絕不可再當兒戲了,必須為之不懈奮斗,取得制度競爭的國際勝利。
反復閱讀習近干平在中央人大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給我的強烈感覺,是真正的重要講話,有不少新觀點。如:民主是人類的共同價值,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始終不渝堅持的重要理念;全過程人民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民主不起裝飾品,而是用來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的;一個國家是不是民主,應該由這個國家的人民來評判;要全面貫徹實施憲法……這個重要講話,授予黨和人民徹底反對封建專制最有力的思想理論武器。破陳封建等級制度,官大一級壓死人。有材料說瑞士 ,從學校里的班長到總統都輪流做,體現社會的平等意識,服務意識,文明和進步。一些西方大佬吹噓他們的政治制度最民主,現在我們站出來么開與之公開叫板,把制度競爭提到了國家制度層面上。
胡耀邦說過,在政治局常委班子中,總書記為班長,可以輪流當。這是實實在在的民主意識和民主作風,是共產黨人的襟懷坦白,不是虛幻之詞。我想有朝一日會這樣做的,破除特權觀念,樹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的形象。
民主,很大程度是當權者所言,他們對民主的理解和態度至關重要。像胡耀邦這樣的態度,在共產黨主政的國家恐怕是不多的,所以特別難能可貴。
重溫上世紀八十年代,《人民日報》發表得獎社論《就是要徹底否定文革》那段歷史,頗得教益。對那場沒有一點革命意義的革命,至今仍不時感覺到它的陰魂不散,常見它被人利用。無怪巴金欲意建立文革博物館,以示不忘文革的歷史教訓,警示后人。這實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