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于:2022-07-26 下午 /閱讀:1399 /評論:0
題頭圖: 電影《瑪麗的激情》海報(左上圖); 柯羅耶的名畫《夕陽下斯卡恩海灘上的瑪麗和安娜》(右上圖); 瑪麗的《自畫像》(左下圖); 柯羅耶和瑪麗(右下圖)。 今年七月,可以說是驕陽似火,酷熱難耐,加上滬地新冠疫情余波未平,所以,除了按街道要求每周三次晚飯后出門步行五分鐘到核酸測試站點去作核酸檢查外,幾乎是“足不出戶”。至于“保供”,則完全靠網購來維持,好在自七月以來,滬地網購渠道已經基本恢復正常,所以也就沒有必要再外出購物。這樣,坐在案前面對電腦屏幕的時間也就多了一些。前幾天,無意中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紹了十年前的一部丹麥電影《瑪麗的激情》(英文名:The Passion of Marie),在文章中提到了這部影片是與十九/二十世紀瑞典著名作曲家胡戈·埃米爾·阿爾芬(Hugo Emil Alfvén, 1872-1960)有關的,于是便引起了我的興趣,除了仔細閱讀了這篇介紹文章外,還饒有興趣地在電腦屏幕上花了近一百分鐘時間觀看了這部影片。 先來說說這部影片。 影片《瑪麗的激情》原片名是《瑪麗·柯羅耶》(丹麥文:Marie Kr?yer),是根據丹麥女作家安娜絲塔莎·阿諾德(Anastassia Arnold, 1952-)1999年出版的丹麥文版傳記小說《瑪麗的故事:瑪麗·克羅耶的傳記》(Balladen om Marie: En Biografi om Marie Kr?yer)改編而成的。這部影片的導演,是兩次獲得金棕櫚獎(Golden Palm Award)的丹麥著名導演比利·奧古斯特(Bille August, 1948-)。大家熟悉的創立于1939年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Festival De Cannes),在1957年設立了金棕櫚獎作為電影節的最高獎項,每年頒發一次。比利·奧古斯特在1987年執導的劇情片《征服者佩爾》(Pelle erobreren)獲得第61屆奧斯卡金像獎(Oscars:Academy Awards)最佳外語片獎和第4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后,他執導的愛情片《善意的背叛》(Den goda viljan)又在1992年獲得了第4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成為戛納電影節史上第三個進入“雙金棕櫚獎俱樂部”的導演。影片《瑪麗的激情》就是他在2012年推出的一部力作。據說,我國著名電影導演馮小剛先生(1958-)曾公開說:“我只是一個導演,而奧古斯特是大師?!边@部影片的演員陣容也是不可小覷的:丹麥當紅女演員碧兒吉塔·約爾特·肖倫遜(Birgitte Hjort S?rensen, 1982-)在影片中飾演女主角瑪麗·柯羅耶,丹麥老牌演員肖倫·賽特-拉森(S?ren S?tter-Lassen, 1955-)飾演第一男主角、畫家柯羅耶(Peder Severin Kr?yer),而應邀加盟的冰島血統的著名瑞典男演員斯維爾·古德納松(Sverrir Gudnason, 1978-)飾演第二男主角、作曲家阿爾芬。 影片《瑪麗的激情》講述了丹麥十九/二十世紀美術史上兩位著名的畫家菲德爾·賽維林·柯羅耶(Peder Severin Kr?yer, 1851-1909)和妻子瑪麗·柯羅耶(Marie Kr?yer, 1867-1940)以及與他們同時代的瑞典作曲家胡戈·埃米爾·阿爾芬之間的故事。 由于影片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所以有必要將這幾位人物作一簡單的介紹。 十九世紀末的歐洲畫壇隨著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 1840-1926)、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等法國印象派(Impressionism)大師的成名,他們的“光”與“影”和“現代”題材與技法相結合的印象主義繪畫美學理念,影響了歐美各國的許多繪畫藝術家,繼而出現一批“印象派畫家群”,北歐諸國的印象派畫家群中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就是丹麥的菲德爾·賽維林·柯羅耶。 柯羅耶出生于挪威的斯塔萬格(Stavanger),但自幼由其居住在丹麥哥本哈根的姑媽和姑父撫養,九歲時在私人指導下開始了他的藝術教育,十歲進入哥本哈根技術學校(Copenhagen's Technical Institute)學習。1864年,柯羅耶進入丹麥皇家藝術學院(Det Kongelige Danske Kunstakademi),1870年完成了學業。1871年,在哥本哈根的夏洛滕堡(Charlottenborg Palace)展出的為他的朋友、畫家弗朗斯·施瓦茨(Frans Schwartz)所畫的一幅肖像,是他作為畫家公開亮相的第一幅成名畫。1874年,丹麥的一位著名煙草制造商、藝術贊助人和藝術收藏家海因里?!ず障K蛊绽剩℉einrich Hirschsprung, 1836-1908)買下了他的第一幅畫,兩人由此建立了長期的贊助與被贊助的關系。正是在赫希斯普朗的經濟資助下,1877年至1881年間,柯羅耶在歐洲作了廣泛的游學旅行,接觸到眾多的繪畫藝術家,向他們學習各種繪畫藝術,從中汲取創作靈感并發展自己的繪畫技能和美學理念。他在巴黎逗留了比較長的時間,盡管他師從的是法國當時著名的宗教畫大師萊昂·博納(Léon Bonnat, 1833-1922),但是對他影響更大的卻是法國當時的一批印象派畫家,除上面已經提到的克勞德·莫奈、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外,還有阿爾弗雷德·西斯萊(Alfred Sisley, 1839-1899)、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 1834-1917)和愛德華·馬奈(édouard Manet, 1832-1883)。 1882年,柯羅耶回到了丹麥,冬天住在哥本哈根卑爾根斯加德(Bergensgade)的一所公寓里,創作受委約的肖像畫,夏天則住在丹麥北端的一個叫斯卡恩(Skagen)的偏遠漁村里,用當地的各種生活場景為主題進行創作。1889年初,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末居住在巴黎的許多丹麥藝術家最愛去的咖啡館內,柯羅耶遇到了他在哥本哈根就已認識的瑪麗·瑪莎·瑪蒂爾德·特里普克(Marie Martha Mathilde Triepcke),不久雙雙墜入愛河,在一段旋風般浪漫的戀愛之后,兩人在5月7日就訂了婚,7月23日在已從丹麥搬到德國奧格斯堡(Augsburg)的瑪麗的父母親家中舉行了婚禮,隨后在日德蘭半島西北部的漁村斯滕比約(Stenbjerg)度了蜜月,并一起去意大利旅行。1890年12月夫婦倆回到了丹麥,在接下來的幾年里,他們在斯卡恩度夏,在哥本哈根過冬?,旣愐彩且晃划嫾?,婚后經常出現在柯羅耶的畫作中。1895年1月這對夫婦有了一個名叫維蓓克(Vibeke Kr?yer, 1895-1985)的女兒。不過,十年后,由于身患精神疾病,加上下面將會說到的原因,在經過長期分居后,這對夫婦于1905年離婚。在柯羅耶生命的最后幾年里視力逐漸下降,直到完全失明。盡管存在視力和其它精神健康方面的障礙,不過他一直是樂觀主義者,在半瞎時還畫了一些他最后的杰作??铝_耶于1909年在斯卡恩去世,享年五十八歲,后被埋葬在丹麥的斯卡恩。 柯羅耶是一位以印象派風格知名的丹麥畫家,他的畫作中那清澈透明的光線處理和鋪滿在畫面上輕盈的色調,凸顯了他作為學院派畫家畫風的優雅與純凈。在他的許多情景畫作中,通常是以北歐國家夏季白天、冬季晚上特別漫長為特點的風景,作為畫作的情境。他的許多以他夫人瑪麗為模特的場景畫,具有強烈的北歐風味與斯卡恩海灘邊小漁村的生活氣息。在一幅名為《夕陽下斯卡恩海灘上的瑪麗和安娜》的著名畫作中,看著在那斜陽下溫柔而又濃郁的光線正撫觸著在一片反射出透明而澄澈的藍光的海邊悠閑散步的一對“窈窕淑女”,正是在畫家精準的畫筆筆觸下,瞬時給觀賞者的視覺和心靈上帶來一種優雅而又恬靜的美的感受,讓人贊嘆不已。在柯羅耶畫中的“瑪麗”被稱為是歐洲最美的女人,據說,不少人還“愛”上了畫中的“瑪麗”??铝_耶最著名和最受歡迎的場景畫作品是1893年的《在斯卡恩海灘上的夏夜》和1906年的《斯卡恩海灘的仲夏夜篝火》(Sankthansb?l p? Skagen strand)??傊?,柯羅耶不僅在丹麥印象派畫家群中是一位才氣超人的佼佼者,而且又有著學院派畫家中菁英的崇高地位。 柯羅耶的妻子瑪麗也是一位丹麥畫家。出生于腓特烈斯貝(Frederiksberg)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母親是德國移民。童年時,瑪麗就對繪畫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并立志要成為一名畫家。不過在那個年代里,女性還是很難受到專門藝術培訓的。但瑪麗很有才華,并得到了父母親的支持。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她在哥本哈根曾師從丹麥畫家卡爾·湯姆森(Carl Thomsen, 1847-1912),并得到肖像畫家貝爾塔·韋格曼(Bertha Wegmann, 1847-1926)的幫助。由于當時沒有為女性開設的公立藝術學校,瑪麗只好通過召集一群有和她同樣抱負的年輕女性,合租一個工作室,然后大家出資聘請幾位老師來教她們繪畫。在那里,她邂逅了已經成名而不久將成為她丈夫的丹麥畫家菲德爾·賽維林·柯羅耶。經過一段私人的培訓后,1888年12月,瑪麗前往巴黎,她與來自丹麥斯卡恩的安娜·安切爾(Anna Ancher, 1859-1935)在法國畫家皮埃爾·普維斯·德·沙凡納(Pierre Puvis de Chavannes, 1824-1898)的工作室一起學習。安娜·安切爾后來成為她終身的朋友。在巴黎,瑪麗同樣也受到了當時正在法國畫壇崛起的印象主義和自然主義繪畫的很大影響。1889年初,瑪麗在巴黎遇到了柯羅耶,很快就與比她大十六歲柯羅耶結了婚。 婚后,瑪麗畫得很少。她認為與丈夫柯羅耶相比,自己的繪畫才能是“低下的”,這讓她感到郁悶和沮喪。而且她也無法完全致力于藝術,她已經接受了自己的角色是家庭主婦和母親,她曾經說:“我有時認為整個努力都是徒勞的,我們這個家有太多的事情要去做......如果我畫畫,我懷疑它到底還有什么意義,我永遠不會取得任何真正偉大的成就......”所以,瑪麗的畫作只有少數幸存下來,而且大多數是在小畫布上的。有人認為,大型作品的缺失進一步證明了瑪麗對自己的才華缺乏信心。不過,1889年她的印象派風格的《自畫像》(Self-Portrait),還是讓人印象深刻的,通過厚厚的筆觸和從左側投射的光線在她大部分臉上形成的陰影,似乎看到了她是多么想向人們傳達一個相當憂郁的自我!她在1898年創作的另一幅印象派小作品《法國小鎮市場》(Fransk Markedsplads)應該說充分展示了她的才華。 讓瑪麗感到更不幸的是,到十九世紀末,丈夫柯羅耶的健康狀況開始惡化,隨著精神疾病的頻繁發作,家庭生活變得越來越不正常。1900年,柯羅耶被送往米德爾法特(Middelfart)的精神病院,這是以后許多漫長住院中的第一次。這對夫婦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1902年,瑪麗帶著女兒維貝克去意大利西西里島(Sicilian)的陶爾米納(Taormina)旅行時,邀請她的朋友、瑞典女歌唱家安娜·諾里(Anna Norrie, 1860-1957)一起前來陪她,安娜·諾里與她的情人瑞典作曲家胡戈·阿爾芬來到陶爾米納后,瑪麗第一次見到了阿爾芬。早在遇到瑪麗之前,阿爾芬就被柯羅耶畫作中瑪麗肖像的美麗所震撼。在看到她本人后,他對安娜·諾里說:“我從未見過比這更美麗的女人,她身材的優雅和舉止的優雅讓我完全迷住了?!北痊旣愋∥鍤q的阿爾芬開始瘋狂地追求瑪麗,瑪麗最終投入了阿爾芬的懷抱。結束了在意大利旅行后,瑪麗立即去了巴黎,寫信給丈夫柯羅耶要求離婚,但被柯羅耶拒絕了,他認為瑪麗只是一時的沖動,要求她馬上回到斯卡恩。然而,瑪麗回到斯卡恩后,并沒有結束與阿爾芬的關系,相反,一直找機會與阿爾芬私會,1905年她懷上了阿爾芬的孩子后,柯羅耶終于默許了瑪麗離婚的要求,但他保留了女兒維貝克的監護權。 1905年11月瑪麗在哥本哈根生下了她與阿爾芬的女兒瑪吉塔(Margita Alfvén, 1905-1962)。自離婚后柯羅耶的健康狀況更加惡化,于1909年11月在斯卡恩去世?,旣愄岢鲆c阿爾芬正式結婚,然而阿爾芬對娶瑪麗卻是猶豫不決的,他擔心,結婚和建立家庭會對他的音樂職業生涯產生影響。直到1912年1月30日,他才和瑪麗在瑞典的烏普薩拉(Uppsala)舉行了婚禮,之后這對夫婦搬到了瑞典中部的達拉納(Dalarna)的阿爾芬加德(Alfvéngaard)。阿爾芬在那里的西爾揚(Siljan)湖邊買了一大塊土地?,旣惉F在自稱“瑪麗·阿爾芬”(Marie Alfvén)。不過,在婚禮之前,她就已經發現阿爾芬對她不忠,但為了瑪吉塔的緣故她還是接受了這段婚姻。果然,瑪麗這段婚姻并沒有給她帶來幸福。在結婚十四年后,1928年阿爾芬要求離婚?,旣惼鸪蹙芙^了,但在他們的關系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經過無數的法庭糾紛之后,這對夫婦最終于在1936年離婚。離婚后的瑪麗搬到了斯德哥爾摩,在那里她獨自度過了余生。1940年5月25日,七十三歲的瑪麗因癌癥在斯德哥爾摩去世。她被埋葬在距離阿爾文加德不遠的雷克桑德(Leksand)公墓內。她的兩個女兒維蓓克和瑪吉塔去世后被埋葬在她的身邊。 瑪麗身前確實只是作為一個“美人”而出名,直到1986年她與柯羅耶的女兒維蓓克去世后,她的許多畫作才在維蓓克的遺物中被發現,她作為一名當之無愧的繪畫藝術家的才華才得以展現。這些畫作現存在丹麥斯卡恩博物館中。2002年,一位筆名為托尼·阿諾德(Tonni Arnold)的作家用丹麥文寫了一本名為《瑪麗·柯羅耶的藝術人生》(Kunsten i Marie Kr?yers liv)的專著出版后,瑪麗和她的畫作進一步受到了業內人士和公眾的關注,在哥本哈根的藝術協會(Kunstforeningen)專門舉辦了一個展覽會,展出了在瑞典發現的瑪麗的一批不為人知的畫作,其中包括四十幅油畫和二十幅素描。阿諾德評論說:“很明顯,她試圖成為一名成功的畫家,但環境對她不利,在柯羅耶患上精神疾病后,她放棄了......但現在我們知道,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她還是認真地努力想成為一名畫家,她曾獨自旅行過,并且這旅行中獲得了靈感,創作了一些很好的作品?!薄,旣惒粌H是一位畫家,還是一位不錯的家具設計師和室內裝潢設計師。她曾受到蘇格蘭著名工藝美術設計師查爾斯·雷尼·麥金托什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1868-1928)的啟發,自學家具設計和室內裝潢,她的興趣甚至延伸到壁爐、編織織物、廚房配件和墻板的設計。在和阿爾芬結婚后,瑪麗規劃了他們在瑞典阿爾芬加德的新家,將當地的瑞典傳統的建筑風格和傳統的丹麥家具工藝融為一體,再將具有“現代”藝術品味的室內設計結合進去,一時成為美談。在丹麥國家博物館內至今還存放著瑪麗設計的一些家具。 這就是十九/二十世紀“真實存在”的兩位丹麥畫家柯羅耶和瑪麗的簡要介紹。本篇開頭說到的丹麥著名導演比利·奧古斯特在2012年推出的一部影片《瑪麗的激情》,講的就是這對畫家夫婦的故事。這不是一部傳記片,它所講的,也只是他們一生中的一小部分。然而正是這一小部分,恰恰有著極強的“傳奇性”和“故事性”,因而才會被導演作為一部“力作”來推介給全球的電影愛好者。那么,這部影片又是如何來演繹這段“傳奇”或者如何來講述這個“故事”的呢,在本文的下篇,將會給大家作進一步介紹。在這之前,感興趣的朋友們不妨先觀賞這部影片,來個“先睹為快”。當然,筆者無意來為這部影片做“廣告”,但我相信,這部影片還是能給觀眾帶來一些對人生的啟迪和感悟的。 寫到這里,細心的讀者也許會問,正是因為丹麥影片《瑪麗的激情》是與十九/二十世紀瑞典著名作曲家胡戈·阿爾芬有關,才引起了筆者興趣的,盡管在上面介紹兩位畫家的時候已經提到了阿爾芬,那么為什么不多介紹一下這位作曲家呢?當然是要介紹的。這位作品雖然不多、但依然是讓我十分心儀的北歐國家為數不多的著名作曲家中的一位,筆者將在下一篇為大家介紹。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欣賞丹麥影片《瑪麗的激情》: https://www.ixigua.com/7091499812754817572?utm_source=baidu_lvideo&wid;_try=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觀看曼托瓦尼樂隊演奏的瑞典作曲家阿爾芬的《第一號瑞典狂想曲》: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E1MjMwNzEwNA==.html?spm=a2h0c.8166622.PhoneSokuUgc_6.dtitle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觀看瑞典作曲家阿爾芬的《第一號瑞典狂想曲》: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AzODgwOTM5Ng==.html?spm=a2h0c.8166622.PhoneSokuUgc_10.d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