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于:2022-08-18 下午 /閱讀:1338 /評論:0
題頭圖: 阿爾芬(左上圖); 阿爾芬(中年)(右上圖); 阿爾芬與瑪麗(左下圖); 阿爾芬作品的CD(右下圖)。 本文上篇開頭說到的丹麥著名導演比利·奧古斯特在2012年推出的一部影片《瑪麗的激情》,講的就是丹麥畫家菲德爾·賽維林·柯羅耶(Peder Severin Kr?yer, 1851-1909)和妻子瑪麗·柯羅耶(Marie Kr?yer, 1867-1940)以及與他們同時代的瑞典作曲家胡戈·埃米爾·阿爾芬(Hugo Emil Alfvén, 1872-1960)之間的故事。 關于丹麥畫家柯羅耶和他曾經的妻子瑪麗的真人真事,在本文的上篇已經做了簡要的介紹?,F在,要說說影片中的另一位男主角阿爾芬,也就是歷史上真實的十九/二十瑞典著名作曲家胡戈·阿爾芬。 阿爾芬出生于瑞典的斯德哥爾摩(Stockholm),父親是當地的一位大師級的裁縫,又是一位業余合唱隊的總監,阿爾芬是這個家庭中六個孩子中的第四個。1881年,也就是阿爾芬九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靠開雜貨店的收入維持全家的生計。 1883年,十一歲的阿爾芬開始學習鋼琴。1887年至1891年在瑞典皇家音樂學院(Kungliga Musikh?gskolan)學習,師從瑞典小提琴家拉爾斯·澤特奎斯特(Lars Zetterquist, 1860-1946)主修小提琴演奏,還請了瑞典作曲家和音樂理論家約翰·林德格倫(Johan Lindegren, 1842-1908)為他私人教授作曲和對位課程。畢業后,阿爾芬成為斯德哥爾摩皇家歌劇院(Kungliga Teatern)的小提琴手,還兼任瑞典皇家管弦樂團(Royal Swedish Orchestra)的小提琴手。1893年,也就是二十一歲時,他在瑞典皇家科學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舉辦了他的第一場個人音樂會。 在這幾年里,阿爾芬創作了他的第一批作品,1896年到1897年他寫了《F小調第一交響曲》(Symphony No.1 in F minor, Op.7)。這也是瑞典第一部成功的交響曲【注:被稱為“瑞典的音樂之父”的瑞典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威爾海姆·斯丹哈默(Wilhelm Stenhammar, 1871-1927)的第一部交響曲是在1902年到1903年創作的】。1897年,瑞典指揮家康拉德·諾德奎斯(Conrad Nordqvist, 1840-1920)指揮皇家國家歌劇院樂團(Royal National Opera Orchestra)首演了這部交響曲,并立即獲得了好評。據說阿爾芬創作這部交響曲的靈感來自挪威作曲家和指揮家約翰·斯文德森(Johan Svendsen, 1840-1911)的作品,具有瓦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和柏遼茲(Hector Berlioz, 1803-1869)的風格。全曲有四個樂章:第一樂章是“墳墓:熱情的快板”(Grave: Allegro con brio)。樂章以一陣不祥的漸強的鼓聲開始,隨后由大提琴獨奏出了一個充滿激情、動感但略顯孤獨的主部主題,而節奏輕盈的副部主題是以活潑的民間舞曲為素材的,它與激情洋溢、強力推進的主部主題形成的對比,很像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交響曲的風格。第二樂章是“行板”(Andante),情緒是傷感的,但當中卻是一段令人喜悅的圓舞曲。第三樂章是“很幽默的快板”(Allegro molto scherzando),節奏加快,氣氛活潑。第四樂章是“不過分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roppo)。在以木管樂器演奏的進行曲似的背景襯托下,在短笛輕輕地引領下,樂章進入一個令人興奮的高潮,最后以歡慶的氛圍結束。這部作品使阿爾芬獲得了珍妮·林德(Jenny Lind, 1871-1927)的獎學金,使他能在德國和法國研修了三年。 從1897年開始,在接下來十年里,阿爾芬大部分時間都在歐洲游學。1898年完成的《D大調/D小調第二交響曲》(Symphony No. 2 in D major/D minor, Op.11)是題獻給他母親的。這是一部演出時間長達五十分鐘的大型作品,用四個樂章描繪了黎明、陽光、黃昏和暴風雨之夜的變化場景。用阿爾芬自己的話來說:“我的初衷,整個交響曲應在光明與和諧的洪流中展開,但命運卻期望予他人。太陽已在第一樂章后消失在云層中,暮色降臨了,接下來是一個暴風雨的夜晚。形象地說,我不得不為我的生命而戰,以免被當時幾乎要完全摧毀我內心的沖突所摧毀?!卑柗以谶@里提到的“我不得不為我的生命而戰”指的是他一次在海上操縱帆船和一次在海上游泳時曾有過差一點溺水而亡的經歷。第一樂章是中板(Moderato),描述日落時夕陽照耀的海面,主題旋律就像微風吹拂的海面在夕陽映照下,五光十色,氣勢壯麗。然后夕陽漸漸隱沒在遙遠的天際線下而結束樂章。第二樂章是行板(?Andante),大海在暮色中變得濃重,海風開始呼號,意味著一場暴風雨正在孕育。第三樂章是快板(Allegro),用諧謔曲來表現暴風雨中波浪翻滾的海面。第四樂章是“序幕和賦格”(Preludio,Fuga),描述了暴風雨后的大海。這個樂章是他全部交響曲中最復雜的樂章,它由兩個截然不同的段落組成:一段是平靜但隱含不祥的“序幕”;另一段是高度活躍的賦格曲。阿爾芬寫道:“在一個不眠之夜,突然在我的耳朵里回響著一段合唱:‘無論我走到哪里,我都會走向死亡’(Jag g?r mot d?den var jag g?r)?!彼麤Q定用這段合唱作為賦格曲的主題,來描繪命運與死神搏斗的場景,并用賦格曲來結束這部作品。這個樂章的“序幕”是1897年秋在柏林創作的,而賦格曲是第二年春天在巴黎動筆夏天在瑞典的一個度假小島上完成的?!禗大調/D小調第二交響曲》的風格平易近人,它所散發出一種肯定生命的溫暖和光芒的氛圍,很像勃拉姆斯或德沃夏克(Antonín Dvo?ák, 1841-1904)的作品。與此同時,隱藏在其背后的“宿命論”,又暗示了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 1824-1896)對他的影響。1899年5月2日這部交響曲在作曲家當時的同事威廉·斯坦哈默的指揮下首演,獲得了比第一交響曲更大的成功。指揮過阿爾芬第一交響曲首演的指揮家諾德奎斯將這部作品縮成是“杰出的作曲技巧”的一個范例,當時的一些樂評家甚至認為這樣的作品不可能是一個才二十六歲的人寫的,懷疑是他的私人教師、作曲家林德格倫幫助了他。而事實上,林德格倫事先根本沒有見到過這部作品,直到在音樂會上聆聽過后,才被他的這位“前學生”所取得的成就所折服。這年秋天,這部交響曲在瑞典再次上演,正是這部交響曲加上1904年最后修改定稿的《第一交響曲》,在瑞典樂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成為1914年最終在斯德哥爾摩建立交響樂團的一個重要因素。不久這部交響曲又相繼在北歐其它幾個國家“亮相”??梢院敛豢鋸埖卣f,阿爾芬的《D大調/D小調第二交響曲》標志了瑞典的交響曲開始步入國際樂壇。 ? 從1897年開始,在接下來十年里,阿爾芬大部分時間都在歐洲游學。他在布魯塞爾跟隨比利時小提琴家西薩·湯姆森(César Thomson, 1857-1931)學習小提琴技術,又在德累斯頓隨德國指揮家赫爾曼·路德維?!齑陌秃眨℉ermann Ludwig Kutzschbach, 1874-1938)學習指揮。1899年,在二十世紀即將到來之前,他為女高音、合唱與樂隊創作了一部氣勢磅礴的大合唱《世紀之交》(Vid sekelskiftet, Op.12),其歌詞采用瑞典著名詩人、193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埃里克·卡爾菲爾德(Erik Karlfeld, 1864-1931)的詩作。這部大合唱又四個樂章,分別是《人世間》(Livets valde)、《流逝的世紀》(Seklens fard)、《世界的饋贈》(Varldarnas Offer)和《走進新世紀》(Slutkor)。 1903年到1904年,他應聘成為斯德哥爾摩皇家音樂學院作曲教授。期間,他使用了幾首瑞典民歌創作了他最著名的作品《第一號瑞典狂想曲》(Swedish Rhapsody No.1)。這首作品的副標題是“仲夏守夜”(Midsommarvaka),它描述仲夏節(先也就是夏至日)瑞典古老的守夜民俗。全曲分為三段:第一段是一首舞曲,描述了人們興高采烈去參加仲夏夜的舞會。第二段,在如流水漣漪般的豎琴撥奏下,單簧管安靜抒情的吟唱和圓號感人的獨奏,這是對流逝時光的回望。第三段,黎明來臨,大自然漸漸蘇醒,樂曲又回到了節慶的氛圍,并逐漸形成高潮而結束。這首狂想曲描繪了瑞典美麗的夏夜,是瑞典作曲家最早創作的充滿瑞典元素的音樂作品之一,也是阿爾芬的音樂從瑞典走向世界的開始。有人說它是“傳遍世界的一張色彩鮮艷的瑞典明信片”,看來是沒錯的。 在本文上篇介紹瑪麗·柯羅耶時已經說過,1902年,阿爾芬在意大利西西里島(Sicilian)的陶爾米納(Taormina)遇到了正在旅游的瑪麗和她的女兒維貝克。早在遇到瑪麗之前,阿爾芬就被柯羅耶畫作中瑪麗肖像的美麗所震撼,在看到她本人后,小五歲的阿爾芬開始瘋狂地追求瑪麗,瑪麗最終投入了阿爾芬的懷抱。結束了在意大利旅行后,瑪麗要求與丈夫柯羅耶離婚,被柯羅耶拒絕了,但瑪麗一直找機會與阿爾芬私會,1905年她懷上了阿爾芬的孩子后,柯羅耶終于默許了瑪麗離婚的要求,但他保留了對女兒維貝克的監護權。 也正是在1905年,阿爾芬在意大利北部熱那亞(Genoa)東南的地中海邊的索里(Sori)創作了《E大調第三交響曲》(Symphony No.3 in E major, Op.23)。盡管,當時他還沒有與瑪麗結婚,但這部交響曲卻是題獻“給我的妻子”(To my wife)的。所以這部交響曲就是反映他與瑪麗的這段具有傳奇性的戀情,是阿爾芬的《愛情交響曲》。阿爾芬自己說:“這首交響曲是我快樂的源泉,在它創作過程中,我沉浸在內心歡樂中,這是我一生沒有過的?!比灿伤膫€樂章構成。第一樂章是“熱情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E大調。這是一個田園詩般的、充滿活力和令人愉悅的樂章,是一首歡快、美妙的圓舞曲。從最初幾個小節開始,音樂就如此的明亮、樂觀和喜悅,可以明顯感到這是一部毫不掩飾的激情、幸福和歡樂的作品。來自弦樂、銅管樂器、木管樂器的第一主題充滿了對比和力量。以弦樂和木管樂器為主演奏第二主題,就像混合著花朵醉人芳香的一陣陣清涼的微風。其中雙簧管的段落最為柔美。第二樂章是“行板”(Andante),降D大調。繼承了第一樂章中的那種的激情和光彩,即使在以近乎憂郁的英國管獨奏開場時也是如此。隨著弦樂的進入,用抒情優美、氣息寬廣的音樂語匯,構成了一個內涵豐富、結構完美的音樂織體。中段很像愛情的絮語與莊嚴的誓言??梢哉f,“行板”樂章是整部交響曲最長而又讓人感到非常溫馨的樂章。第三樂章是“急板”(Presto),A大調。從弦樂的撥弦和單簧管演奏開始,如同一群鳥兒在林中飛舞,靈動而又俏皮,又像戀人在林中互相追逐和嬉笑,充滿了喜悅與歡樂。中段又是一首幸福的圓舞曲,作曲家巧妙地運用和弦的穿插來圓潤樂曲,用生動的音樂旋律將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這雖然是一個諧謔曲樂章,但同樣具有明亮和田園詩般的氛圍,可以說充滿了作曲家個性的質感。第四樂章是“熱情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E大調。這是一個生氣勃勃和喜慶的樂章。從小號獨奏開始,直到整個樂隊爆發,最后讓銅管樂隊在樂章的高潮中閃亮登場,充滿了戲劇色彩,作曲家用精湛的編曲技巧,構成一段段具有鮮明對比的音樂線條,并將其巧妙地串聯成一個合乎邏輯的音樂“故事”,從而為聽眾提供了一個令人滿意甚至令人驚嘆的美好結局,可以說這是整部交響曲中最具戲劇性的一個樂章。阿爾芬談及這個樂章的結局時說:“我夢見自己是一個遙遠國度里的騎士,不假思索地以極快速度回家,這是一次狂野的旅行,他在穿過明媚的陽光,穿過幽暗的山谷,直達我夢想的那一刻?!贝_實,正如一位樂評家所說的,阿爾芬的《第三交響曲》不僅在講述他和瑪麗的故事,而且還用他個人的情感和獨特的音樂語言與色彩,創作了一部包含了北歐特有的民族風情和人文景觀的好作品。 1907年他又寫了同樣優美動聽的《第二號瑞典狂想曲》(Swedish Rhapsody No.2),又稱《烏普薩拉狂想曲》(Uppsala Rhapsody)。這是為世界知名的瑞典綜合大學 --- 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紀念現代生態學奠基人、瑞典生物學家和醫生、瑞典科學院創始人之一卡爾·馮·林奈(Carl von Linné, 1707-1778)誕生二百周年而在1907年創作的。阿爾芬原計劃寫一首類似勃拉姆斯的《學院節慶序曲》(Academic Festival Overture)那樣的作品,最后在當時流行的大學校歌基礎上,以瑞典最浪漫的流行旋律之一,瑞典作曲家阿道夫·弗雷德里克·林德布拉德(Adolf Fredrik Lindblad, 1805-1878)的《夏天的傍晚》(En sommarafton)中的一些素材創作了這首狂想曲。全曲以敘述遙遠的過去開始,其中描述“花”的主題回旋縈繞,寫得很美;中段是一首進行曲,反映了大學生們意氣風發朝氣蓬勃風貌;第三段是一首瑞典舞曲,然后由號角聲將樂曲頌歌般地引向結尾。順便說一句,烏普薩拉是位于斯德哥爾摩北方六十五公里的一座古城,是歐洲的科學及教育中心之一。 1908年,阿爾芬當選為斯德哥爾摩皇家音樂研究院(Royal Academy of Music in Stockholm)的成員。1909年,他為斯德哥爾摩舉辦的瑞典藝術和工業設計展覽會(The Stockholm Exhibition of the Swedish Art and Design Industry.)的開幕,創作了一首《節日序曲》(Festival Overture, Op.26)。這首只花了一天就完成的長度約八分鐘左右的作品卻成為他著名的一首樂曲。這首序曲是用銅管樂隊演奏的,樂曲一開始如同電影《星球大戰》(Star Wars)巨大的音響瞬間就將人吸引住了。一個演示皇家慶典活動盛況的主題伴隨鑼、定音鼓、鈴鐺和三角鐵等打擊樂器,呈現了一幅節日歡樂的畫面。在這個主題中,作曲家創造性地將瑞典民間音樂融入其內,作曲家用巧妙的編曲方式為各種角色作了“設計”,這里既有凡人俗事,又有英雄傳奇;既有滑稽小丑,又有抒情詩人,在人們腦海中出現一幅幅生動的畫面,猶如“萬花筒”一般。這讓人聯想到理查·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的交響詩《唐璜》(Don Juan)或《歐倫斯皮格爾》(Eulenspiegel)。樂曲中間是一段非常抒情的三重奏,之后,整個氛圍仍然充滿陽光和溫暖,最后以勝利的進行曲結束這首序曲。這首樂曲在當年6月4日由作曲家本人在斯德哥爾摩的南動物園島(Djurg?rden)指揮首演。 1912年1月30日,在他與瑪麗有了一個女兒七年后,他才和瑪麗在瑞典的烏普薩拉(Uppsala)舉行了婚禮。兩年后,也就是1910年,他開始擔任烏普薩拉大學的音樂總監,從1919年到1931年和從1934年到1938年他還兼任該校學生合唱團的指揮。同年他接替瑞典指揮家威廉·隆格倫(Wilhelm Lundgren, 1856-1914)擔任瑞典著名的奧爾菲·德蘭格男聲合唱團(S?ngs?llskapet Orphei Dr?ngar)的指揮,直到1947年。他也是瑞典著名的高級唱詩班“西爾揚合唱團”(Siljan Choir)的指揮,從事合唱指揮是阿爾芬音樂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1910-1947年間,他光是帶著“俄耳甫斯起源”唱詩班(Initiates of Orpheus)在歐洲和美國就巡演了二十次,不僅提升了這個唱詩班的國際聲譽,也提高了他在國際樂壇的地位。直到今天,阿爾芬對瑞典合唱藝術的影響依然是非常大的。阿爾芬的作品清單中,相當一部分是為合唱團,特別是為業余合唱團體創作的。1917年,阿爾芬獲得瑞典烏普薩拉(University of Uppsala)榮譽博士學位。1912年到1919年,他先后在德國的多特蒙德(Dortmund)和斯圖加特(Stuttgart),瑞典的哥德堡(Gothenburg)及丹麥哥本哈根(Copenhagen)的音樂節上擔任指揮。此后他一直都以指揮的身份在歐洲巡回演出。 1917年,阿爾芬創作了一部重要的宗教大合唱《1917年烏普薩拉宗教改革慶典的康塔塔》(Kantat vid Reformationsfesten i Uppsala 1917, Op.36),主題是歌頌“上帝就是堅固的堡壘”。這部為男中音、合唱與樂隊而作的大合唱由三個部分構成:第一和第二部分的歌詞是采用193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時任烏普薩拉教堂大主教納坦·索德勃羅姆(Nathan?S?derblom,1866-1931)所選的贊美詩,而后阿爾芬按自己的要求作了一點修改,文本內容分別是“求主憐憫”和“歌頌主的仁慈”。這兩部分的和聲處理頗具戲劇性,結構也比較復雜;第三部分“路德之錘”(Luthers hammare)選自瑞典詩人埃里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特(Erik Axel Karlfeldt, 1864-1931)比較簡潔的文本,與前兩部分文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聽性也好。 限于篇幅,上面與大家分享的只是瑞典作曲家胡戈·阿爾芬八十八年音樂人生的前半生以及他的一些代表性作品,他的后半生和其它一些代表性作品將留在本文的下篇與大家分享。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阿爾芬的《第二瑞典狂想曲》: https://www.zhiyuezhe.com/composition/hugo_alfven_swedish_rhapsody_no-2/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阿爾芬的《節日序曲》: https://www.zhiyuezhe.com/composition/hugo_alfven_festive_ouverture_op-52/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阿爾芬的《D大調/D小調第二交響曲》: https://www.zhiyuezhe.com/composition/hugo_alfven_symphony_no-2_in_d_major_op-11_1898/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阿爾芬的《E大調第三交響曲》: https://www.zhiyuezhe.com/composition/hugo_alfven_symphony_no-3_in_e_flat_major_op-23_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