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do id="ukkue"></bdo>
  • 分享過去,影響未來!

    ... 杰民

    酷暑閑聊電影《瑪麗的激情》--- 兼說瑞典作曲家胡戈·阿爾芬(下)

    發表于:2022-08-28 上午 /閱讀:608 /評論:0


    題頭圖: 阿爾芬(晚年)(左上圖); 斯德哥爾摩市政大廳內的阿爾芬的浮雕像(右上圖); 阿爾芬作品的CD(左下圖); 意大利的阿納卡波里(阿爾芬畫)(右下圖)。 在本文《中篇》的末尾,介紹了1917年阿爾芬創作的一部重要的宗教大合唱《1917年烏普薩拉宗教改革慶典的康塔塔》(Kantat vid Reformationsfesten i Uppsala 1917, Op.36)。阿爾芬一生共創作了十部“康塔塔”(即大合唱),有世俗題材的,也有宗教題材的。雖然這些康塔塔都是受委約創作的,但作曲家為此還是投入了許多精力。阿爾芬并不是一個虔誠的教徒,但是他的幾部宗教題材的大合唱仍然屬于他最好作品中的一部分。例如,1913年他為斯德哥爾摩附近的薩爾茨喬巴登的啟示錄教堂(Church of the Revelation in Saltsjobaden)的祝圣而寫的《啟示康塔塔》(Uppenbarelsekantaten, Op.31)就是相當感人的一部大合唱。這部作品的文本也是由烏普薩拉教堂大主教納坦·索德勃羅姆(Nathan?S?derblom,1866-1931)從《圣經》中選擇的。大合唱包括管風琴的前奏和接下來的三個樂章。第一樂章先是合唱與男中音獨唱《傳道書》(Ecclesiastes),描述了人類在地球上的命運。然后,在豎琴引導下,合唱《詩篇第19篇》(Psalm 19),接著在管風琴等伴奏下男低音獨唱《詩篇第42篇》(Psalm 42),最后合唱圣經《舊約》中的《以賽亞書第44與60篇》(Isaiah 44, 60),以歡快的合唱結束了這個樂章。第二樂章由女聲合唱和混聲合唱構成,唱詞選自圣經《舊約》中《彌迦書》(Micah),以上帝責備人的忘恩負義開始,也就是《詩篇第51篇》(Psalm 51),然后在一段柔和的段落中請求寬恕,最后樂章在人間與天堂一起歡樂的合唱聲中結束。第三樂章先是由男中音獨唱圣經《新約》中《約翰福音第14篇》(John 14),這是基督在宣布那些跟隨他的人將被上帝所愛,然后用合唱圣保羅( St. Paul)的《羅馬書第14篇》(Romans 14)作了回應,最后合唱圣經《新約》中的《啟示錄第7篇》(Revelation 7),并三呼“阿門”(Amen)結束全曲。 1919年,經過十多年的構思和修改,阿爾芬完成了他的《C小調第四交響曲(自最遠的群島)》(Symphony No.4 in C minor ‘From the Outermost Skerries’, Op.39)。作品是題獻給他與瑪麗的女兒瑪吉塔(Margita Alfvén, 1905-1962)的。全曲演出時間長達四十五分鐘左右。這是他五部交響曲中唯一的一部標題交響曲,也是他唯一的一部含有不帶歌詞(即無詞歌)的聲樂交響曲。標題中所謂的“最遠的群島”(Outermost Skerries)是指從斯德哥爾摩伸展到波羅的海的一段山脈在海中形成的一系列的島嶼,阿爾芬經常去那里度假。在創作這部交響曲之前,阿爾芬以這個群島為題材,寫過一些作品,如1901/1902年寫的鋼琴組曲《群島印象》(Sk?rg?rdsbilder, Op.17)和1905年寫的交響詩《群島傳奇》《En sk?rgardss?gen, Op.20》等。阿爾芬對交響詩《群島傳奇》作了這樣的解釋:“盡管這首交響詩有‘傳奇’的標題,但情感上卻是抒情的,也是滿懷激情的。它既描繪了秋夜月光下寧靜海面上的夢境,也描繪了在暴風雨中雷聲在洶涌波濤中的游蕩;既描繪了人類對美好的激情向往,也描繪了生存與死亡的搏斗?!鼻镆乖鹿庀潞5膶庫o,洋溢著濃濃的詩意,而在暴風雨中的搏斗,又充滿激蕩的張力。這是一首很有魅力的交響詩。 創作《C小調第四交響曲》的靈感除了他十分眷戀的這個“群島”外,據說還來自與他同時代的丹麥大作曲家卡爾·尼爾森(Carl Nielsen, 1865-1931)的《D小調/A大調第三交響曲(開闊)》(Symphony No.3 in D minor / A major, Espansiva)。早在1908年阿爾芬開始為這部交響曲構思主題時,他就希望用音樂描繪他對這個地區島嶼周圍的海洋時而平靜安詳時而波濤洶涌的印象。整部交響曲分為四段,但段與段之間是連續演奏的。這部交響詩般的交響曲既描述了自然的力量,也講述了一個失敗的愛情故事:第一段是“中板”(Moderato),C小調,主題莊嚴,像是在謳歌群島。豎琴的演奏,如同微風下的波浪,之后獨奏小提琴開始歌唱,低音弦樂應和。男高音獨唱的“無詞歌”,表現了男子痛苦的欲望和對愛情的渴望;第二段是“不太快的快板”(Allegretto, ma non troppo),G小調,浪花嬉戲般的音型,就像海妖繞島的歌聲。女高音獨唱的“無詞歌”,表明了女子的愛的覺醒和對真摯愛情夢幻般的企望;第三段是“慢板”(Lento),含有男高音和女高音的“無詞歌”二重唱,描述的是這對男女在結成伉儷后的歲月中愛情所經歷的變化,管弦樂隊在鋼琴輝煌的上行音域伴奏下,似乎在描繪太陽升起時陽光在波浪上的閃爍,從而啟示愛情的幸福,但隨后又用黑暗中洶涌的海浪或月光下嶙峋怪石在海面上投下的陰影來描述愛情的波折;第四段是“緩慢的快板”(Allegro agitato),C小調,不包含人聲,僅用樂隊來講述這場愛情的悲慘結局,一場掀起狂瀾的海上風暴最終宣告了“愛情的死亡”和“幸福的毀滅”。最后,盡管有一段弦樂的抒情歌唱,結尾變成了頌歌,全曲在余音裊裊中結束,但這不過是對過往“愛情”和“幸?!钡囊环N無奈的回望。正如作曲家自己所說:“我的這部交響曲講述了兩個年輕的靈魂的故事。故事發生在那些群島間,發生在明媚的陽光下,發生在皎潔的月光下,發生在黑暗的暴風雨的夜晚和洶涌的海浪在巖石間‘肆虐’的時刻,……大自然所表現出的這些‘情緒’,恰恰就是人類心靈深處的反映?!弊髑疫\用多彩的旋律、豐富的和聲、專業的復調處理和輝煌的配器,寫出了這部被許多樂評者認為是阿爾芬最優秀的交響曲。為了營造出瓦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式的熱情和理查·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式的張力,樂隊使用了配有八支圓號、四組木管樂器和豎琴、鋼琴和全套打擊樂器的一個大型的管弦樂隊。第四交響曲于1919年11月4日在斯德哥爾摩皇家學院首演。其實,這部交響曲就是阿爾芬用音樂反映了他和瑪麗之間從戀愛到結婚的過程,同時也對兩人最終離婚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阿爾芬為芭蕾舞劇《山大王》(Bergakungen, Op.37)創作了音樂。這部芭蕾舞劇是根據瑞典民間傳說《山大王的新娘》(Den Bergtagna)改編的,講述了一個牧羊女被山王綁架,后被她的愛人救出,然而卻不幸地死于一場暴風雪中的故事。后來,阿爾芬又將這部舞劇的音樂選出四段改編成一部管弦樂組曲。第一段是“召喚”(Besvrjelse),在持續的定音鼓聲敲擊中,呈現了一幅不祥的、充滿魔幻的畫面,在到處都是精靈的魅影時隱時現的黑暗森林中,牧羊女開始了可怕的旅程。第二段是“女巫之舞”(Trollflickans dans),這是一段緩慢而寧靜的舞蹈。從夢幻般的引子到充滿甜美動人的舞蹈都是由小提琴組演奏的,而豎琴、木琴的參與,顯示了作曲家在編寫卡通/動畫音樂體裁的功力。第三段是“夏天的雨”(Sommarregn),這段只有兩分鐘的樂曲用弦樂隊、三角鐵和木管樂器描繪了一幅夏日雨林的景象,薩克斯管在豎琴低音的撥弦的伴奏下輕輕奏出一個凄涼的主題。第四段是“牧羊女的舞蹈”(Vallflickans dans),出自舞劇第三幕中牧羊女為山大王獻舞的場景,由一段動感快速的舞蹈主題與憂郁柔緩的中間部構成鮮明的情緒對比,最后是舞曲主題的簡單再現,無窮動般的樂句反復,讓人仿佛看到牧羊女舞蹈時的神采飛揚與婀娜多姿。這是一首用小提琴主奏的樂曲,也是他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經常單獨表演。 1927年7月26日阿爾芬完成的《烏普薩拉大學450周年慶典康塔塔》(Kantat vid Uppsala Universitets 450-?rsjubileum, Op.45)是一部慶典式的大合唱(Celebratory Cantata)。歌詞選用瑞典詩人古納爾·西福爾斯托佩(Gunnar?Silfverstolpe, 1893-1942)的詩,以古老的鐘聲為主題,“用鐘聲喚醒記憶”。全曲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中有三段,第一段是“莊嚴的行板”(Andante solenne),C大調,是一首輝煌的混聲合唱曲;第二段是“中板”(Moderato),B大調,是一首男中音獨唱的贊美歌;第三段是“活潑的快板”(Allegretto),D大調,也是一首輝煌的混聲合唱曲。第二部分只有兩段,第一段是“行板”,降A大調,是一首女中音獨唱的贊美歌;第二段是“中板”(Moderato),C大調,也是一首輝煌的混聲合唱曲。同年9月15日這部長達半個多小時的大合唱,由阿爾芬親自指揮二百位合唱隊員加上瑞典女中音歌唱家艾爾莎·拉岑(Elsa Larcén, 1902-1985)、男中音歌唱家薩姆·瓦爾努夫(Sam Waernulf)以及宮廷劇院樂隊在烏普薩拉大學禮堂首演。 進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后,阿爾芬的音樂創作明顯減少了。1931年他寫了《第三號瑞典狂想曲“達拉普索第”》(Swedish Rhapsody No.3“Dalarapsodi”, Op.47)?!斑_拉普索第”是位于瑞典中部的達拉納?。―alarnas l?n)居民用的一種西斯堪的納維亞語言,詞意是“山谷群”。這里民風彪悍,出產一種駿馬就叫“達拉納馬”。據說在一次瑞典和丹麥的戰爭中,被打敗的瑞典國王逃至達拉納,達拉納人奮起救駕,然后殺回斯德哥爾摩,趕走了丹麥人,達拉納人因此成了瑞典民族英雄的代表。阿爾芬曾這樣說過這首狂想曲的創作:“有一次,我從奧爾揚斯貝(Oljonsby)山上眺望奧爾薩(Orsa)湖對岸,看到難以形容的美麗山巒和森林,內心深處喚醒了一種渴望,想嘗試以音樂描述這種大自然的景象?!卑柗艺且阅抢锏木吧鳛樽髌返摹氨尘啊?,用音樂講述了一個牧羊女的故事:她經?;貞浧鹚ミ^的一個偏僻的牧場,在那里她吹著牧羊的號角,在村里過著快樂的日子。一天晚上,魔鬼來到村莊,瘋狂地摧殘她,村民們有的被嚇瘋有的被嚇跑,她感到無比的孤獨和悲傷。她在害怕、困惑和哭泣中突然醒了過來,意識到這只是一個可怕的噩夢,于是又開始吹起了她的號角。全曲以高音薩克斯管(Soprano Saxophone)獨奏開始,樂隊的伴奏是低沉的,描繪了森林中一個孤獨的少女的形象,路過的迎婚隊伍和鄉村舞蹈的回憶緩解了她的孤獨感。一個瘋子在鄉村舞會上擺弄著各種古怪而花哨的的動作,其中選用了幾段優美的瑞典民間音樂的旋律,作曲家在配器中突出了弦樂和木管樂器的分量。在樂曲后段,節奏和速度加快,為了反映抵御外敵取得勝利的瑞典民族的自豪感,在樂隊的合奏部分加強了銅管和打擊樂的作用,高潮過后,樂曲回到夢幻般主旋律,逐漸平靜下來后,最后以高音薩克斯管吹奏的如同“獨白”那樣的一首感人的搖籃曲結束了全曲。 1932年,阿爾芬為瑞典作家路德維?!ぶZ德斯特羅姆(Ludwig Nordstrom, 1882-1942)的戲劇《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Gustav II Adolf)寫了配樂。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Gustav II Adolf den store, 1594-1632)是瑞典瓦薩王朝(Vasa?tten)的一位國王,1617年即位后,對內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對外則與神圣羅馬帝國相爭。在“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 1618-1648)期間,他率領瑞典軍隊節節獲勝,1631年9月更是在布萊登菲爾德戰役(The Battle at Breitenfeld)中大勝神圣羅馬帝國的軍隊??上У氖?,這位國王卻在1632年11月6日的呂岑會戰(Battle of Lützen)中不幸陣亡。他被認為是瑞典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被稱為“現代戰爭之父”(Father of Modern Warfare),亦被歐洲新教徒敬稱為“北方雄獅”(The Lion of the North)。他是歷代瑞典國王中唯一被國會封為“大帝”(den store,即英語:the Great)的國王。后來瑞典將每年的11月6日定為古斯塔夫·阿道夫日(Gustav Adolfsdagen)。阿爾芬在完成了這部戲劇配樂后,選取了其中的八段音樂構成一部樂隊演奏的組曲,即《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組曲》(Gustav Adolf II, Suite from the Incidental Music for Orchestra, Op.49)。這八段的標題是:?1.場景(Vision)?;2.間奏曲(Intermezzo); 3.在費迪南德皇帝的教堂里(In Emperor Ferdinand's Chapel)?;4.薩拉班德舞曲(Sarabanda);5.布列舞曲(Bourree);6.小步舞曲(Menuett);7.悲歌(Elegi)?;8.布萊登菲爾德戰役(The Battle at Breitenfeld)。其中的“悲歌”經常被作為葬禮用的音樂。 在接下來的四分之一世紀里,阿爾芬的個人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本文上篇介紹瑪麗·柯羅耶時已經說過,自1912年1月阿爾芬和瑪麗在瑞典結婚后,他們搬到了瑞典中部的達拉納(Dalarna)的阿爾芬加德(Alfvéngaard)。阿爾芬還在那里的西爾揚(Siljan)湖邊買了一大塊土地。不過,在婚禮之前,瑪麗就已經發現阿爾芬對她不忠,但為了她與阿爾芬的女兒瑪吉塔的緣故,這段對雙方都并不理想的婚姻維持了二十四年。1928年阿爾芬要求離婚?,旣惼鸪蹙芙^了,但在他們的關系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經過無數次的法庭訴訟之后,這對夫婦最終于在1936年離婚。離婚后的瑪麗搬到了斯德哥爾摩,在那里她獨自度過了余生。阿爾芬隨即與卡琳·韋斯伯格(Carin Wessberg, 1891-1956)結婚。在她去世之前,他們在一起二十年(1936-1956)。 離創作《第四交響曲》二十三年后,1942年阿爾芬才開始創作他的《A小調第五交響曲》(Symphony No.5 in A minor, Op.54),這也是他一生最后的一部交響曲。同年,在一場紀念他七十歲生日的音樂會上演奏了匆匆完成的第一樂章。此后由于他的第二任妻子卡琳·韋斯伯格曾一度病重,使他無法集中精力繼續創作這部交響曲,所以全曲直到十一年后才完成。1953年年4月14日,《第五交響曲》由匈牙利指揮家卡爾·馮·加拉古利(Carl von Garaguly, 1900-1984)指揮瑞典哥德堡交響樂團(Gothenburg Symphony Orchestra)首演。后來,作曲家又對這部交響曲作了一系列的修改,到1958年才算“基本完成”,但由于作曲家對其中的第三和第四樂章還是不很滿意,直到作曲家去世,這部交響曲也沒有最后定稿?!兜谖褰豁懬酚伤膫€樂章組成,演奏時間五十分鐘左右。第一樂章是“緩慢轉不太快的快板”(Lento - Allegro non troppo)。這是一個充滿戲劇性的樂章,在一段緩慢的引子后,出現了樂章的第一主題,這是一個狂想曲般的主題,情緒迅速增強并多次重復。第二主題溫和而充滿活力,兩個主題經過一段“艱苦的”發展后,作曲家將兩個主題按反向順序進行巧妙的編排,構成樂章的“閉環”,然后進入樂章的結尾。第二樂章是“行板”(Andante)。這是阿爾芬最優雅的交響樂樂章之一,從木管樂器演奏的夢幻般寧靜的引子開始,進入靈動的中間部分,這里作曲家突出了木琴和銅管,一種“恐怖”的氣氛飆升到了高潮,然后又回到帶有一點“陰郁”的中間部分,并逐漸變得溫文爾雅,最后又回到了最初的寧靜。第三樂章是“緩慢的/快板/很激動的急板”(Lento - Allegro - Presto Molto Agitato)。在黑暗和深沉的引子之后是一段如同八音盒似的輕盈的打擊樂和幽默的木管獨奏,有點像孩子們在嬉戲逗鬧,然后與第一樂章的一些素材交織在一起,就像一首“永恒的斯堪的納維亞暮色中的舞蹈”。第四樂章是“終曲,活潑的快板”(Finale: Allegro con brio)。漫長的終曲被許多樂評家說成是“堅強而有力的”。管弦樂一掃陰霾,隨后被輕盈、優美而富有童趣的主題所縈繞,就像從孩子身上獲得了陽光、溫暖和未來。樂章的最后五分鐘頗有一點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交響曲中的蘭德勒舞曲(L?ndler)的“味道”。 1957年。阿爾芬已經八十五歲了。為慶賀這位作曲家的壽辰,瑞典著名舞蹈家、編舞家和芭蕾舞導演伊沃·克萊默(Ivo Cramer, 1921-2009)提出編制一部名為《浪子》的芭蕾舞劇,就這樣,阿爾芬創作了他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即芭蕾音樂《浪子》(Den f?rlorade Sonen)?!独俗印返墓适率腔谑ソ洝缎录s》中《路加福音》(Loukas)第15章第11-32節記載的一段傳說:老人有兩個兒子,小兒子要父親把歸他的那份家產給他,然后就離家遠去,很快就將財產揮霍一空,只能給人養豬。不久窮困潦倒的小兒子決定回家,請求父親原諒。不料他回家后,父親不僅沒有讓他自責自省,反而熱情地擁抱他,還宰牛殺羊招待他,給他換上新衣新鞋,還將戒指戴在他手上。一直忠誠孝順的哥哥看到父親如此優待“不肖”的弟弟,而自己卻從未受過獎賞,非常生氣??筛赣H對他說:“孩子,你始終和我同在,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對你弟弟來說這是‘死而復活’,而對我來說則是‘失而復得’,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此時已八十五歲的阿爾芬無法從零開始創作一部完整的芭蕾舞劇。他只能重復使用了一些早期的音樂片段,并添加了一些基于瑞典民歌旋律的新材料,最后完成的是一部音樂會的組曲(Concert Suite from‘Den f?rlorade Sonen’, Op. 217)。這部組曲共分七段:1.雷克山的歌 --- 兒子步行時的歌(G?ngl?t fr?n Leksand --- Sonens g?ngl?t);2.來自奧爾沙的波爾卡(Polska fr?n Orsa);3.薩巴女王的選美游行(Drottningens av Saba festmarsch);4.波羅乃茲舞曲(Polketta);5.烤肉之歌(Stekl?t);6.來自羅斯拉根的波爾卡(Polka fr?n Roslagen);7.終曲,波爾卡(Final: Polska)。這部音樂會組曲以嚴肅的交響樂似的開場,而以通俗易懂的民間舞蹈結束。全曲的基調是輕松和充滿歡樂的,旋律也是清新質樸的,其中的第三段則是全曲的亮點。阿爾芬自己說:“我知道這些樂曲會產生金、銀與粉色的色彩效果,因為我所‘看’到的音樂,大多是彩色的?!? 1956年,阿爾芬的第二任妻子卡琳·韋斯伯格去世。1959年,八十七歲的阿爾芬與六十五歲的安娜·隆德(Anna Lund, 1891-1990)結婚。一年后的1960年4月27日,阿爾芬突發腦溢血,隨后接受了手術,但最終還是于5月8日,也就是剛過完八十八歲的生日后沒幾天,就在法倫(Falun)的醫院去世了。他被埋葬在達拉納省的雷克桑德教堂的墓地(Leksands kyrka)。 順便說一句,阿爾芬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瑪麗的女兒瑪吉塔·阿爾芬(Margita Alfvén, 1905-1962)后來成為無聲電影時代的電影明星。他的侄子漢尼斯·阿爾芬(Hannes Alfvén, 1908-1995)是197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者。 阿爾芬一生共創作了二百二十五首(部)各種體材的音樂作品,去世后,他的全部音樂檔案被移交給了烏普薩拉大學,他的作品也被正式歸檔,其中有作品編號(Opus)的總共有五十四首(部)。曾在烏普薩拉大學圖書館的檔案部門工作過、并擔任“胡戈·阿爾芬協會”(Hugo Alfvéns?llskapet)秘書的瑞典音樂學家揚·奧洛夫·魯登(Jan Olof Rudén, 1937-)曾試圖將阿爾芬的作品重新編目整理,重排作品編號,但由于許多作品找不到創作日期和相關參考資料,至今未見最后的結果。 阿爾芬和他同時代的威廉·斯丹哈默(Wilhelm Stenhammar, 1871-1927)是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瑞典最重要的兩位作曲家,兩人只差一歲。對于威廉·斯丹哈默,我在去年2月和3月的題為《“向往陽光和溫暖” --- 紀念“瑞典音樂之父”斯丹哈默誕生一百五十周年》的上下兩篇文章中已經作了介紹。阿爾芬雖然比斯丹哈默小,但“出道”得早,特別是在交響樂作品的創作上,要“搶”先斯丹哈默一步。他的管弦樂作曲技巧嫻熟,色彩豐富多彩,所以阿爾芬被稱為“瑞典管弦樂之父”。阿爾芬最初只是一名小提琴家,但很快就將他的音樂興趣發展到了作曲和指揮領域。除了成功的作曲家生涯外,他作為管弦樂隊和合唱的指揮也很受贊賞。 從阿爾芬的全部作品看,他屬于德奧后浪漫樂派的作曲家,就像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那樣,他的作品中有純正的旋律、悅耳的和聲、強烈的節奏律動和浪漫主義特有的狂想性,而這些特質又結合在純古典主義的結構和類似理查·施特勞斯華麗而精湛的配器技法。而在大合唱作品中,他又回歸到巴洛克時代的風格,采用豐富而復雜的復調音樂形式。所以,從作曲家的角度講,阿爾芬是個“雜家”。由于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五部交響曲、三首瑞典狂想曲、許多康塔塔和戲劇配樂或芭蕾舞作品,主要內容就是關于瑞典國家的歷史和瑞典民族的文化的,并廣泛使用瑞典民歌和民間舞蹈,這一點遠超斯丹哈默,所以在瑞典他是作品演出次數最多的一位作曲家。他的音樂在本質上具有歐洲浪漫主義音樂中的民族樂派的風格,可以說是最符合“瑞典民族樂派”的作曲家。盡管在音樂創作上阿爾芬基本上是一位“傳統主義者”,對于所謂“試驗性”或“革新性”的音樂創作沒有太大的興趣,但是他也創作過少量不同音樂流派的作品。不過,在他去世后由于他的作品特別是一些大型的交響樂作品,被一些樂評家批評為缺乏足夠的思想深度,因此,在近二十年的時間里,除了《第一號瑞典狂想曲》外,他的作品在國際樂壇上很少露面。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后,他的作品才陸續出現在音樂會和各種音/視頻媒體上,國際樂壇和廣大愛樂者對這位杰出的瑞典作曲家及其作品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 阿爾芬在文化藝術上的貢獻是多元的,除了是一位杰出的音樂家外,他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水彩畫家,曾經想過完全致力于繪畫藝術,在包括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國家博物館在內的一些博物館內,保存了他的一些繪畫作品。他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作家,他的四卷《自傳》被認為是寫得“非常迷人的”,同時也為研究他所處時代瑞典音樂的發展和瑞典人民的音樂生活留下了第一手的資料??梢哉f,阿爾芬在二十世紀上半葉一直是瑞典文化藝術各個領域的重要人物之一。 這就是影片《瑪麗的激情》中的第三位主角、作曲家阿爾芬的真實歷史。 有興趣的讀者估計已經看過這部影片了,所以這里也就沒有必要再來評說這部影片了。 多少年未遇的“酷暑”已經過去,“酷暑閑聊”自然也就到此為止了。 謹以此文紀念瑞典作曲家胡戈·阿爾芬誕生一百五十周年。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阿爾芬的《第三號瑞典狂想曲》: https://www.zhiyuezhe.com/composition/hugo_alfven_swedish_rhapsody_no-3_1931/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阿爾芬的芭蕾舞劇《山大王》中的“牧羊女的舞蹈”: https://www.zhiyuezhe.com/composition/hugo_alfven_shepherd-girls_dance/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阿爾芬的《C小調第四交響曲》: https://www.zhiyuezhe.com/composition/hugo_alfven_symphony_no-4_in_c_minor_op-39_fran_havsbandet_1919/


    本文標簽: 1

    評論:


    国产高清综合乱色视_国产精品秘 入口福利姬网站_91麻豆精品国产专区在线观看_国产三级之丰满杨贵妃
  • <bdo id="ukkue"></b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