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于:2022-11-14 上午 /閱讀:674 /評論:10
江陰一位結交多年的摯友,因為近年來疫情頻發,來往不便,隔三叉五來電話問長問短,政治、經濟、文化無所不聊。疫情造成經濟發展受阻,民營企業尤為明顯,上市公司股票持續下跌。朋友電話中舉例華西村,這個曾經赫赫有名的先進典型村,如同當年山西的大寨大隊、天津的小靳莊,曾聞名全國,據說如今竟瀕臨破產的邊緣……真教人難以置信,不得其解。當然,這只是“路透社消息”,未經驗證。 我在電話中說,說起華西村,我多少還有點淵源。上世紀八十年代,華西大隊黨支部書記吳仁寶,是全國人大代表,他每年到北京出席全國人代大會,都與無錫市市長王宏民同住一室。期間,我們無錫市政府駐北京聯絡處的同志義不容辭,要主動前去服務,為代表提供一些生活和履職方面所需方便。 在服務中,常與吳仁寶書記接觸,熟悉了話就多了。一次我與吳書記閑聊,說起我“文革”中下放農村,曾經被派到一個生產大隊去搞“一打三反”運動,在那里蹲點一年多。這個大隊,全村400來戶人家,距縣城七八公里,水陸空交通四通八達,氣候宜人,歷來讀書人多,舊社會就有點名氣。改革開放后,可惜缺少一位像吳書記這樣思想解放能干的帶頭人,所以與華西村的發展差距顯得天壤之別了。 吳書記聽我一說,他笑了。接下去他說了一段華西村發展歷史概要,很實在,頗有意思,發人深思。 他說,華西村的發展其實并不復雜?!拔母铩焙?,實行改革開放,我們從黨的好政策看到希望。那時,全國都在謀求發展,治窮奔富,我們也不例外,朝思暮想動腦筋。想出的辦法是,在搞好農業生產的同時,想方設法發展社隊工業,從實行多種經營方面去找出路。我們從生產技術最簡單的大眾產品起步,實行產供銷一體化,統統用“從戰爭中學戰爭”的辦法解決,逐步由外行變成內行,帶著村民一起干。產品自產自銷。那時我到縣城去開會,帶著自己生產的產品,開完會就去當推銷員。老天不負有心人,只要肯吃苦,打好發展基礎,創造出一定的發展條件,今后的發展就會越來越好。華西村便這樣發展起來了?,F今的華西村,活生生地呈現于世人面前。常有人來學習我們的發展經驗。我對他們說,我們的經驗簡單說來就兩條,一條是搶抓改革開放的富民政策;一條是干部帶頭,調動村民的積極性一起干。治窮奔富,誰不愿意呀!吃苦為自己,再苦再累也沒人在乎…… 想不到吳書記那天興致那么高,一口氣講了這么多,實篤篤的話語,使我聽得過癮,深受啟發教育…… 江陰的朋友聽我說了這段經歷,他評論說,華西村的村民是從心底里感激他們的老書記的,那份感情是極其虔誠而純真的。老書記死后,他們抬著他的遺體,繞村一周,悲天憫人,怎么也舍不得他們的老書記離開華西村! 朋友電話中說,如今,進入后華西村時代,又該說些什么呢? 的確,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思考回答的新問題。 發展輝煌的華西村,積累擁有大筆相當可觀的資產,而這些資產,從法律上講,應屬全體村民所有。面對這么大的資產和事業規模,如何把它管理好,做到保值,不斷增值,持續發展,這關系到華西村今后的發展方向。這又是一篇大文章。實踐中出現了下面幾大新問題: 第一個問題,華西村家大業大之后,這一大筆資產該怎么處置?由誰來經營管理?人稱村辦企業是干部绖濟,投資及生產經營,全都抓在干部手里,任由干部做主,旁人無權說三道四。聽說,在華西村,連村民自己的存款使用,也得經過干部批準。干部經濟,對村民來說,毫無民主可言?!俺梢彩捄?,敗也蕭何”,一切任由干部決定??傊?,村民的命運均握在干部手中,一切聽命于干部。這樣的管理體制顯然是要出問題的。 第二個問題,華西村成為事實上的集團公司之后,投資及生產經營這么大的體量,用原來的經驗型、家天下的管理方式,顯然己不適應規模發展,需要向科學管理轉變。那么,管理人才怎么遴選,人才從哪里來?目前的事實表明,這個關鍵性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妥善解決。 第三個問題是發展方向問題。一個村,擁有這么大的資產規模,是以自辦企業為主,還是轉變為借雞生蛋為主——依仗積累的雄厚資金搞投資,獲取利潤分紅?事實表明,村辦企業到了一定規模,人財物受到局限,很難適應規模發展的要求??烧f至今沒有看到這方面的成功范例。 華西村往日的輝煌,不是偶然的,其成功經驗值得總結和借鑒;同樣,他們現在面臨的問題,也有其深層次的原因,需要很好地研究和探索,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安蛔R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事者有時認識事物往往有局限性,需要局外人點撥、提醒。希望有關的專家、研究人員能給他們出謀劃策,提出好的意見建議。 電話里我對朋友說,我們談論華西村的發展,也是“三農”問題一個重要方面的內容。借華西村的現狀,來個投石問路,若能引起行政部門和有關專家的研究興趣,探索出中國“三農”問題進一步發展道路,那也是廣大農民之幸……
華西村的事實表明的問題之一,目前實行的村民自治到底怎樣,不知“三農”專家們做過專題研究過沒有,寫出過書沒有,對外發行過沒有?我建議聯合國把它列為世界性課題……
鄉村企業發展到相當規模,經營管理跟不上是普遍現象,甚至可追究到封建專制的劣根性上來。干部經濟一說,就是特征之一。不準討論,就無法改革,解決不了問題。能人民主管理,也許是辦法之一。寫書出書應大眾化。
有問題有處去請教;想不通的問題,有處提出討論,這是黨報的傳統,稱之“人民來信”?,F在都翻翻各種報紙,這個欄目都不見了。像華西村問題,早有反映,卻不能引起討論。這說明什么呢?
我國數千年的封建統治,根深蒂固,因為歷朝歷代禦用文人幫助出主意,使之不斷完善。其目的就是要把屬下民眾管得服服貼貼。這套管理術,長期來,根子通向四面八方。我們熟悉的家長式的領導管理,便是醒目的一例。因此,改革鄉鎮企業管理,掃除封建專制意識,必不可少。
夠格的經濟學家要能回答社會現實問題。如:資本究竟是好東西還是壞東西?資本是生產力枸成的重要因素,沒有資本何來發展生產力。資本掌握在誰手里最能發揮作用,取得最好效益?這又是一個問題。教科書應當觸及這些現實繞不過的問題。
改革發展,提升信心,團結奮斗,一要堅持以生產建設為中心,二要堅持市場經濟不動搖;不要把意識形態這根弦棚到不適當的地位,重彈姓“社”姓“資”的老調。
閑聊中國談到一個看似普通卻引起深思的問題,離開民主集中制的集體領導,來強調個人負責制,負責得了嗎?歷史的教訓夠沉痛的了!首屆政協會議確定我國的政體是:我國為民主集中制的人民民主專政共和國。這很是全體會議經過一番苦心討論定下來的。
無錫、常州等地,都由地方政府出巨資對老舊居民小區進行改造。這是一項百分之百的民生工程,理應得到居民的感恩??墒菂s引來一大堆意見。原因是工程項目及財務不透明,工程質量劣質,懷疑內中必有腐敗行為,紀檢和新聞單位應進行明察暗訪,弄清事實真相。這也應了那句話,做壞事必然反對言論自由。
什么叫“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無非是告誡當權者,凡事聽聽眾人的意見,不要自作聰明,自以為是。尤其是一些復雜的事情,如當前的抗疫,即是去位副總理,也只是去看看那里的工作實不實,起到點鼓舞斗志的作用,辦法還得向當地干群請教,放低身段,因為您不是神仙。自己不應這樣認為,大家也不應逭這樣要求于您。
改革,真的以問題為導向,先要聽得進意見,能看到問題。上下一起混,掩飾問題,推死尸過界,所以問題難改。比如,精簡機構,起碼減掉一半……可改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