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于:2023-04-10 上午 /閱讀:768 /評論:0
題頭圖: 愛德華·拉羅(左上圖); 《西班牙交響曲》的樂譜(右上圖); 拉羅作品的CD(左下圖); 拉羅作品的CD(右下圖)。 1869年,拉羅花了兩年多時間完成的歌劇處女作《菲斯克》未能得到他預期的結果,這讓他非常失望。此時的拉羅已經四十六歲了,盡管他也“極盡所能”地創作了一些作品,但在法國樂壇,他仍然是一個“打不開局面”的作曲家。為此,他曾一度對自己的音樂創作能力持懷疑的態度,甚至覺得父親當年反對他將音樂作為職業選擇的意見也許是對的。 1870年7月開始的持續了七個多月的“普法戰爭”(Franco-Prussian War)以法蘭西第二帝國(Le?Deuxième?Empire?fran?ais, 1852-1870)的滅亡而告終。這場戰爭不僅造成了法國政局的劇烈動蕩,同時也在法國社會上掀起一股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浪潮,音樂藝術領域里同樣如此?!捌辗☉馉帯敝暗姆▏鴺穳?,交響音樂會的節目單基本上是為老牌音樂大師、主要是為德奧音樂大師的作品設定的,法國年輕一代作曲家的作品很難在那里找到一席之地,特別是十九世紀上半葉法國作曲大師??送小ぐ剡|茲(Hector Berlioz, 1803-1869)在1869年去世后,法國樂壇上似乎就沒有一個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了?!捌辗☉馉帯敝?,復興法國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呼聲日益高漲,1871年2月25日,由卡米耶·圣-桑(Camille Saint-Sa?ns, 1835-1921),羅曼·布西內(Romain Bussine, 1830-1899)和一小群年輕的法國作曲家和聲樂藝術家發起成立了“民族音樂協會”(La Société nationale de musique),這個協會為自己設定了一個“標簽”:“藝術的信徒”(Ars Gallica)。還制定了一個非常精細的章程,規定它“首先要通過學習和研究當今法國作曲家的未知名的作品,無論這些作品是否公開出版,都要積極介紹和推廣這些作品”,同時規定這個協會的成員必須是法國人,否則“不得成為該協會的成員”,當然,章程也規定,協會還是要“致力于在交響音樂會或室內樂會上傳播迄今為止包括德奧音樂在內的古典音樂大師們優秀的交響音樂、室內樂和歌劇作品”。參加協會第一次會議的作曲家有塞薩爾·弗蘭克(César Franck, 1822-1890)、愛德華·拉羅(édouard Lalo, 1823-1892)、歐內斯特·吉羅(Ernest Guiraud, 1837-1892)、西奧多·杜波依斯(Théodore Dubois, 1837-1924)、亞歷克西·德·卡斯蒂涌(Alexis de Castillon, 1838-1873)、喬治·比才(Georges Bizet, 1838-1875)、儒勒·馬斯內(Jules Massenet, 1842-1912)、加布里埃爾·福雷(Gabriel Fauré, 1845-1924)、亨利·杜帕克(Henri Duparc,1848-1933)等?!懊褡逡魳穮f會”的成立也得到了法國文化藝術部(Ministère des Beaux-Arts)的支持和資助。協會成立的最初幾年對法國音樂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協會會員送來的音樂作品先在協會的會議上公開“宣讀”,然后安排試演,最后進行表決,表決的結果以郵寄方式通知作者。有關資料說,這個協會成立后的半個多世紀中,不僅舉辦過不少管弦樂作品的音樂會還舉辦過近六百場的室內樂音樂會。因此,這個協會曾被稱作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音樂實驗室”(Laboratoire musical),它在相當程度上促進了法國樂壇流派的多樣化和人才的涌現。 正是在“民族音樂協會”成立的背景下,受到鼓舞的拉羅開始振作起來,打開了使他音樂生涯走向輝煌的大門。這時他將主要精力放在了他所熱愛并且已經比較熟悉的器樂作品創作上。1872年,他用歌劇《菲斯克》中的一些音樂元素寫了一部管弦樂隊演奏的組曲,標題為《嬉游曲》(Divertissement)。全曲共有四段,分別是:《引子》(Introduction);《晨歌》(Aubade);《小行板》(Andantino);《終曲》(Finale)。這部作品在1873年1月1日推出后很快受到了歡迎。當代樂評家們也認為“這是一部色彩豐富的作品”,“作品中有一種柴可夫斯基式的光輝......或者,準確地說是他(作曲家)情感上的光輝?!? 不久,拉羅結識了畢業于巴黎音樂學院的年輕的西班牙小提琴家巴勃羅·德·薩拉薩蒂(Pablo de Sarasate, 1844-1908),盡管兩人年齡相差二十一歲,但卻是“一見如故”成了忘年之交。1873年,已經五十歲的拉羅創作了他的第一部小提琴協奏曲即《F大調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in F major, Op.20),在這一年的12月10日拉羅給他的朋友、法國音樂和戲劇評論家阿瑟·普金(Arthur Pougin, 1834-1921)的信中說,薩拉薩蒂向他索要了這部作品,所以決定將這部作品題獻給薩拉薩蒂?!禙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有三個樂章,第一樂章是F小調行板轉F大調快板,奏鳴曲式。樂章以短小的宣敘調型序奏開始,在進入快板主部后,樂隊與主奏小提琴以三連音與切分音節為特色強有力地呈示出第一主題,并將樂曲引向高潮,然后在一段樂隊間奏后,由主奏小提琴引出更富有表情的第二主題。再一次引入高潮后,在低音區出現了第三主題,在主奏小提琴的多次反復后,樂曲進入奏鳴曲的發展部。樂隊奏出的第一主題引出了由雙簧管演奏的第三主題,隨后是主奏小提琴的一段炫技。再現部中,三個主題分別用改變音高、變調和原調再現等形式出現,最終以主奏小提琴在高音區展開技巧化的展示后,樂隊用強奏的方式結束樂章。第二樂章是浪漫曲 --- F小調小行板,三段體式。在船歌型節奏的樂隊前奏后,主奏小提琴在樂隊低音伴奏下“吟唱”出一首優美的旋律,在一段與樂隊以對位法方式“糾纏”后,主奏小提琴將樂曲引入高潮,然后進入第三段,即第一段的再現,最后以降B大調三和弦結束樂章。第三樂章是F小調熱烈的快板,復合三段體式。樂隊前奏后,主奏小提琴呈示了第一段的F小調動機,前半段節奏較寬,后半段出現了切分音,然后是中間部的降D大調動機。進入第二段后,在樂隊引導下,主奏小提琴插了進來,在呈示了C大調動機后進入中間部,在經過一系列調性變換,以降A大調再現后進入第三段。第三段為第一段的重復,主奏小提琴再度以動態的三連音掀起高潮,然后進入生氣勃勃的尾奏,在樂隊一段短小的后奏后,全曲在F大調三和弦上結束?!禙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是拉羅第一次將交響音樂的要素與小提琴名家的演奏技巧結合在一起的一部悠揚而迷人的作品。他認為這首協奏曲是他的第一部“名副其實”的作品,對他來說是具有重大意義的。1874年1月18日,由法國指揮家愛德華·科?。èouard Colonne, 1838-1910)指揮、薩拉薩蒂主奏小提琴,在巴黎的夏泰萊劇院(Théatre du?Chatelet?in Paris)首演了這部協奏曲。首演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使得當時法國樂壇上并不看好拉羅的一些人士開始改變自己的看法,這無疑對拉羅來說是一次很大的激勵。盡管這部作品在和聲處理上比較簡單,結構也欠巧妙,主奏小提琴聲部又缺少雙音復奏的安排,與后來的幾部小提琴與樂隊的作品相比,是有一些不足的。但是,由于整體樂思優美,主題明快利落,配器色彩華麗,所以還不失為是一部很有吸引力的小提琴協奏曲。 拉羅清醒地知道,《F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之所以能獲得成功,在相當程度上是得益于薩拉薩蒂精湛的小提琴演奏技術,也可以說,這部作品是他和薩拉薩蒂合作的成果。所以他緊接著便開始為這位西班牙朋友創作第二部小提琴協奏曲,這就是拉羅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D小調西班牙交響曲》(Symphonie espagnole in D minor, Op.21)。這部作品為何被叫做“交響曲”,拉羅對此并沒有作過任何解釋,不過,樂界一般認為,這是因為這部作品沒有采用傳統協奏曲的三樂章結構,而是用了五個樂章。此外,獨奏小提琴聲部的處理也也不同于一般的小提琴協奏曲,例如沒有華彩樂段等。至于為什么給他一個“西班牙”的標題,顯然作曲家是為了強調其中所采用的音樂素材特別具有西班牙的色彩,而且,這部作品又正是為薩拉薩蒂這位西班牙小提琴大師“量身定制”的。 有關《D小調西班牙交響曲》這部名曲的介紹和各種評述在國內各種音樂媒體上早已屢見不鮮,大多數樂友們對它也已非常熟悉,這里只對樂曲的結構和內容作一點概括的說明。如前所說,這部作品由五個樂章構成,第一樂章是D小調不太快的快板,奏鳴曲式。在輕快的低音弦樂器和打擊樂器開場后,小提琴進入,第一主題剛健有力,充滿朝氣;第二主題抒情優美,柔和委婉。作曲家早年音樂活動中積累的弦樂器演奏經驗,使他能透徹把握小提琴演奏所能實現的各種可能性,再加上豐富的想象力和駕馭樂隊的卓越才華,從而使這一樂章達到了極為生動和輝煌的藝術效果。第二樂章是G大調很快的快板,三段體式。這是一首諧謔曲,西班牙民歌風格的第一段絢爛而華麗;第二段甜美而略帶憂郁;第三段是第一段短暫的反復。第三樂章是A小調不太快的快板,三段體式。這是一首間奏曲,是西班牙情調最為濃重的一個樂章。第四樂章是D小調行板,三段體式。第一段情緒憂郁、色彩感傷;第二段則是“雨過天晴”、“云開霧散”;第三段短暫地再現了第一段的情緒與色彩。第五樂章是D大調快板,回旋曲式。主題取自于一首西班牙民間舞曲《銀匠》的旋律,它輕捷潑辣,生氣勃勃,感情奔放,經過一系列輝煌的發展,最后形成狂舞般的高潮而結束全曲。 1874年12月29日,薩拉薩蒂在巴黎拉羅的住所作了《D小調西班牙交響曲》的第一次私人性質的演出。1875年2月7日,在法國指揮家儒勒·帕斯德盧(Jules Pasdeloup, 1819-1887)的指揮下,由薩拉薩蒂演奏小提琴,在“民族音樂協會”主辦的音樂會上首次公演。這天晚上,可以說是拉羅音樂生涯中的一個轉折點,在場所有的聽眾都被拉羅的《D小調西班牙交響曲》優美的旋律和如火焰般迸發的熱情徹底地征服了,巴黎的媒體甚至說,“拉羅用他的《西班牙交響曲》點燃了巴黎的夜空”(Lalo had set Paris alight with his?Symphonie Espagnole)。隨后,薩拉薩蒂帶著這部作品在歐洲各地演出,1875年4月24日在布魯塞爾首演,1876年12月20日由德國指揮家弗朗茲·曼斯戴特(Franz Mannst?dt, 1852-1932)指揮柏林交響樂團(Berliner Symphoniekapelle)在柏林首演,都獲得了很大成功,進一步擴大了這部作品影響,拉羅的名字也頓時在歐洲紅了起來。據說,當人們提到這部作品時索性就稱它《拉羅》(Le Lalo)?!段靼嘌澜豁懬返某晒?,不僅讓拉羅一舉成名,更有趣的是,在此后相當一段時間內巴黎竟然成了“推廣西班牙語的中心”。似乎也正是從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開始,歐洲樂壇在“無意中”掀起了一股“西班牙鳳”。就在《西班牙交響曲》首演一個多月后,法國作曲家喬治·比才(Georges Bizet, 1838-1875)的以西班牙為背景的著名歌劇《卡門》(Carmen)在巴黎喜歌劇院(Opera -Comique)首演。薩拉薩蒂的以描繪西班牙吉普賽人風情的小提琴傳世名曲《流浪者之歌》(Zigeunerweisen)于1878 年在德國萊比錫首次亮相,1883年法國作曲家伊曼紐埃爾·夏布里埃(Emmanuel Chabrier, 1841-1894)創作了著名的《西班牙狂想曲》(Espa?a),1887年俄羅斯作曲家尼克萊·里姆斯基-科薩科夫(Nikolai Rimsky-Korsakov, 1844-1908)也推出了他膾炙人口的《西班牙隨想曲》(Capriccio espagnol),一直到1905年法國作曲家克勞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的管弦樂組曲《伊比利亞》(Iberia)和1908年法國作曲家莫里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的《西班牙狂想曲》(Rhapsodie espagnole)等等。 直到今天,《西班牙交響曲》仍然是拉羅最受歡迎的作品,也是所有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之一。拉羅之所以能以《西班牙交響曲》成名,并因此而獲得了他在法國乃至世界樂壇上應有的地位,除了自己數十年不懈的努力和“不忘初心”地對音樂藝術執著的追求外,在某種程度上確實也要歸功于他與薩拉薩蒂的友誼,正是受到這位西班牙小提琴演奏大師“豐富多彩”演奏技藝的啟發,才讓他有機會或者說給了他靈感創作出這樣一部將交響曲、協奏曲和浪漫曲混合為一體,將“清新優雅”、“色彩絢麗”、“活力四濺”結合得如此完美的作品來。與薩拉薩蒂的友誼對拉羅來說是無價的,在1878年給薩拉薩蒂的一封信中,拉羅寫道;“你來到我的生命中,讓我在(音樂)藝術上獲得了最大的機會......如果沒有你,我將繼續寫些微不足道的東西?!? 1878年,拉羅又專門為薩拉薩蒂寫了一部小提琴與樂隊演奏的作品,拉羅將它命名為《挪威幻想曲》(Fantaisie norvégienne),其實,就是他的第三首小提琴協奏曲。那么,拉羅是怎么會想到寫一部與挪威有關的作品呢?原來,拉羅在巴黎遇見了曾在法國住過多年的挪威作曲家兼小提琴家約翰·斯文德森(Johan Svendsen, 1840-1911),這年9月,斯文德森夫婦正好搬進了薩拉薩蒂借他的在巴黎的公寓,拉羅成了他家的???。從這位挪威作曲家那里,讓拉羅對遙遠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綺麗的風光和迷人的色彩有了向往,對挪威的音樂也產生了興趣。于是拉羅很快就寫了《挪威幻想曲》寄給了薩拉薩蒂,可是沒有及時得到回應,拉羅以為薩拉薩蒂對這部作品沒有興趣,于是又將它改成一首純樂隊演奏的《挪威狂想曲》(Rapsodie norvégienne)。其實薩拉薩蒂當時正在歐洲其它地方巡演,所以過了一段時間后才收到拉羅寄給他的《挪威幻想曲》。很快,薩拉薩蒂在他到達德國柏林后的12月1日,就在德國作曲家和指揮家馬克斯·布魯赫(Max Bruch, 1838-1920)的指揮下在柏林首演了拉羅的《挪威幻想曲》。在首演前,拉羅在給薩拉薩蒂的信中說:“我相信我已經成功地做到了(讓這部作品)既有趣而又不俗……如果你愿意,完全可以自由地發揮你的小提琴的魔力?!崩_的這部作品采用了傳統協奏曲三樂章的結構,第一樂章是行板轉不太快的小快板;第二樂章是行板;第三樂章是快板轉急板?!杜餐孟肭吩诎亓值氖籽萃瑯荧@得了很大的成功,這又一次給拉羅以很大的鼓舞,他用這部作品改編的純樂隊演奏的《挪威狂想曲》也在1879年出版了。 1879年,拉羅“馬不停蹄”地完成了他的第四部小提琴協奏曲,那就是《F小調俄羅斯協奏曲》(Concerto russe in F minor, Op.29)。至于拉羅為什么要寫一部以“俄羅斯”為標題的作品,他本人并未作出說明,研究者認為,如同寫《挪威幻想曲》一樣,這只是反映了這一時期他對異國情調的一種好奇。拉羅原本也是打算將這部作品送給薩拉薩蒂的,他曾對薩拉薩蒂說,“這部作品用了(與以往)不同的色彩,這是我所用的民歌素材的性質造成的?!辈恢獮槭裁?,薩拉薩蒂對這部作品并不感興趣,盡管如此,拉羅本人對作品的“質量”卻堅信不疑,還給了它正式的作品編號【注:《挪威幻想曲》是沒有作品編號的】,最后將它題獻給了比利時小提琴家馬丁·比埃爾·馬西克(Martin Pierre Marsick, 1847-1924)。1880 年10月24日,在愛德華·科隆指揮下,這部協奏曲由馬西克主奏小提琴在巴黎的夏泰萊劇院首演?!抖砹_斯協奏曲》共有四個樂章,第一樂章是前奏曲/快板;第二樂章是緩板(俄羅斯之歌);第三樂章是間奏曲;第四樂章是引子/急板(俄羅斯之歌)。這部作品中所使用的兩首俄羅斯民歌旋律選自俄羅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薩科夫(Nikolai Rimsky-Korsakov, 1844-1908)1877年編輯出版的《俄羅斯民歌一百首》(La?collection de 100 chants populaires russes)中兩首婚禮歌曲:“諾夫哥羅德的鐘聲”(Les cloches de Novgorod)和“葉夫拉切沃村的鐘聲”(Les cloches sonnaient au village d’Evlachévo)。盡管這部作品的風格聽起來不是很“俄羅斯”,但還是可以從中品味出一些斯拉夫民族特有的憂郁感。全曲從旋律、色彩和結構看也是相當不錯的。應該說,這也是一部典型的具有交響曲魅力和富有表現力的音樂作品,是法國作曲家創作的音樂作品中首批借鑒俄羅斯音樂的重要的作品之一。 上面介紹的拉羅的這四部小提琴協奏曲作品是在1874年到1879年的五年中創作出來的,其共同之處在于,它們都借鑒了歐洲各國特有的民間旋律和舞蹈。但從體裁和結構上來說,又有一些不同。就體裁而言,在這四部作品中只有第一部和第四部被明確為“協奏曲”(Concerto),也就是說在這兩部作品中,他遵循了傳統的器樂協奏曲的原則,小提琴是主奏,樂隊是協奏。而第二部他將其稱作“交響曲”,第三部他將其稱作“幻想曲”,因為在這兩部作品中,他更強調的是樂曲的交響性,為此他將樂隊提升到與獨奏小提琴同等的地位,從而在獨奏樂器和管弦樂隊之間建立了一個更為平衡的關系。這樣的處理與他的同胞和前輩??送小ぐ剡|茲1834年專門為意大利小提琴大師尼科洛·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 1782-1840)寫的著名作品:為中提琴與樂隊演奏的《哈羅爾德在意大利》(Harold en Italie),有異曲同工之妙。就結構而言,他在第一和第三部作品中采用了傳統協奏曲的三個樂章,而在第二部采用了五個樂章,第四部采用了四個樂章。這些不同的安排在另一側面反映了拉羅在為追求音樂創作更多的自由度和多樣化所作出的努力。 整個1870年代對于拉羅來說是他真正開始實現他所追求的人生價值的時期,關于這位“大器晚成”的作曲家最后十幾年的音樂生涯將在本文的下一篇與大家繼續分享。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拉羅的《F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第一樂章:https://c6.y.qq.com/base/fcgi-bin/u?__=DmUUrdW 第二樂章:https://c6.y.qq.com/base/fcgi-bin/u?__=CqxlJzxa354i 第三樂章:https://c6.y.qq.com/base/fcgi-bin/u?__=0Durjdxa3nXB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拉羅的《挪威幻想曲》: 第一樂章:https://c6.y.qq.com/base/fcgi-bin/u?__=LxjwUhDa3Bu9 第二樂章:https://c6.y.qq.com/base/fcgi-bin/u?__=uGD5U7Da3Vyw 第三樂章:https://c6.y.qq.com/base/fcgi-bin/u?__=JSVFnODa3IqZ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拉羅的《俄羅斯協奏曲》: 第一樂章:https://c6.y.qq.com/base/fcgi-bin/u?__=PhkthRIa3Q6N 第二樂章:https://c6.y.qq.com/base/fcgi-bin/u?__=5nayMdIa37qn 第三樂章:https://c6.y.qq.com/base/fcgi-bin/u?__=N7GSK4Ia3S4f 第四樂章:https://c6.y.qq.com/base/fcgi-bin/u?__=Qf0JMlxa3i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