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do id="ukkue"></bdo>
  • 分享過去,影響未來!

    ... 杰民

    他向法國音樂注入了一束陽光”--- 紀念拉羅誕生二百周年(下)

    發表于:2023-04-26 上午 /閱讀:295 /評論:0


    題頭圖: 晚年的拉羅(左上圖); 《依斯國王》(右上圖); 拉羅的塑像(左下圖); 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中拉羅的墓地(右下圖)。 在1870年代,拉羅除了完成了四部小提琴協奏曲外,還在1879年寫了一首小提琴與樂隊演奏的《G大調浪漫曲 --- 小夜曲》(Romance-sérénade?in G major),題獻給法國小提琴家和音樂學家保羅·維亞爾多(Paul Viardot, 1857-1941)。這是一首優雅而又不失靈動,音樂色彩的變化與情緒的變化融為一體,氣息寬廣,旋律優美,結構精致的樂曲。是十九世紀同類型作品中的一首佳作。 在本文的《上篇》中說過,拉羅在少年時代曾跟隨一位原先在貝多芬指揮的樂隊中演奏大提琴的叫彼埃爾·鮑曼(Pierre Baumann)的大提琴手學習過大提琴,所以,為大提琴和樂隊寫一部協奏曲一直是他的一個愿望。1874年《西班牙交響曲》的一舉成功,給了拉羅很大的鼓舞,也給了他寫一部大提琴協奏曲的信心。1876年到1877年他創作了《D小調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 in D minor),題獻給了1868年起居住在巴黎的比利時著名大提琴家阿道夫·菲舍爾(Adolphe Fischer, 1847-1891)。這是他一生寫的唯一的一部大提琴協奏曲。讓拉羅始料未及的是,這部作品因其所具有的藝術水平與他的《西班牙交響曲》可以說是不分上下,因而成為十九世紀以來大提琴協奏曲中具有代表性的名作之一。這部名曲的介紹和各種評述在國內各種音樂媒體上也是不少的,許多樂友對它也不陌生,所以本文只對樂曲的結構和內容作一些簡要的說明。 《D小調大提琴協奏曲》采用器樂協奏曲傳統的三樂章結構。第一樂章是緩板轉莊嚴的快板。奏鳴曲式。引子由樂隊帶有西班牙風味的強奏樂句和獨奏大提琴宣敘性的自由陳述戲劇性地交替進行,隨著力度的逐漸增強,情緒也隨之激昂。在呈示部中,主奏大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題性格威嚴,情緒飽滿,給人印象深刻。同樣由主奏大提琴奏出的第二主題抒情甘美,在弦樂器、管樂器相繼加入中,旋律線被延長,然后在合奏中進入發展部。在發展部中,樂曲以樂章開頭的引子和第二主題的片段為主體,經過一段主奏大提琴的急速音型,樂曲進入再現部。引子中的宣敘調、第二主題的變形和第一主題相繼再現,并在樂隊的強奏下進入結束段,此時樂隊圍繞著主奏大提琴技巧性的音型,力度逐漸增強,最后在相當華麗和激揚的氛圍中結束樂章。第二樂章是速度較快的小行板,間奏曲。三段體式。開始是帶弱音器的弦樂器的一段前奏,然后由第一小提琴和主奏大提琴相繼演奏主題,它旋律優美,但又略帶傷感,猶如一首凄美的悲歌。在經過一段過渡后,速度轉快,情緒活躍,弦樂撥奏加上長笛的斷音,很有西班牙舞曲節奏和色彩的特點。這個樂章常被單獨取出來,以《間奏曲》為名在音樂會上演奏。第三樂章是行板轉活潑的快板?;匦?。在一段宣敘調似的引子后,主奏大提琴奏出了一段類似于“哈巴涅拉”(Habanera)的舞曲旋律,隨后出現的回旋曲的主題很像后來薩拉薩蒂(Pablo de Sarasate, 1844-1908)在其小提琴曲《哈巴涅拉舞曲》(Habanera, Op.21, No.2)中的主題,極具西班牙風味。轉為快板后,樂隊和主奏大提琴相繼奏出中段主題,在經過一系列對位處理后,主奏大提琴再現第一主題,并在單簧管伴隨下短暫再現了中段主題,隨即樂隊在銅管和定音鼓的“催促”下,力度開始增強,速度開始加快,最終全曲以四支圓號的強奏達到輝煌的高潮而結束。 1877年12月9 日,拉羅的《D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在巴黎首演,由阿道夫·菲舍爾擔任獨奏,法國指揮家儒勒·帕斯德盧(Jules Pasdeloup, 1819-1887)指揮帕斯德盧音樂會管弦樂團(Orchester des Concerts Pasdeloup)協奏。這部作品與《西班牙交響曲》一樣優雅、火熱和氣勢磅礴,一問世就立即受到廣泛的歡迎。這部“閃閃發光”的杰作再一次證明了拉羅在器樂協奏曲創作上已經成熟,從而進一步確立了他在法國樂壇上不容忽視的地位。 整個1870年代是拉羅音樂生涯中獲得重大成果和實現重大轉折的時期,他用包括《西班牙交響曲》和《D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在內的一批器樂作品展示了自己的音樂創作實力, 獲得了他的職業生涯應得的認可,并在1880年獲得了夢寐以求的法國榮譽軍團勛章(Legion of Honour),這是這位作曲家一生中最非凡的十年的高潮。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拉羅又開始嘗試之前曾經熱衷過,努力過,但卻沒有能取得成功的歌劇創作了。本文《上篇》曾經介紹過,拉羅的第二任妻子朱莉·貝斯尼爾·德·瑪莉尼(Julie Besnier de Maligny, 1843-1911)是一位來自位于法國西北部的布列塔尼(Bretonne)的女中音歌唱家,正是她最先引導拉羅對歌劇產生興趣,并鼓勵拉羅涉獵歌劇的創作。盡管拉羅的第一部歌劇《菲斯克》(Fiesque)當時沒能取得所期望的成功,然而她對丈夫的歌劇創作能力從來都不懷疑,所以一直盼望拉羅在歌劇創作上重整旗鼓。早在1875年她就向拉羅推薦法國戲劇作家愛德華·布勞(Edouard Blau, 1836-1906)根據她的故鄉布列塔尼的傳說“依斯國王”(Le Roi d’Ys)所寫的劇本,創作一部新的歌劇。 “依斯國王”是中世紀布列塔尼地區著名的傳說之一,收集在1839年出版的由法國文獻學家、專門研究布列塔尼文化的維拉馬克子爵西奧多·赫薩特(Théodore?Hersart, vicomte?de La?Villemarqué, 1815-1895)編寫的《布列塔尼游吟詩集》(Chants Populaires de la Bretagne)中。這首游吟詩講的是,在位于法國西北部的阿莫里卡(Armorica)海岸附近,傳說中的阿莫里卡和康沃爾(Cornwall)【注:也稱科爾努阿耶(Cornouaille)】的國王格拉德?。℅radlon le Grand)為他漂亮的女兒達胡特(Dahut)在海平面以下建造了一座奇妙的城市“依斯城”(Ys),同時也作為王國的首都。為了保護城市,他在城市周圍建造了高大而堅固的堤壩并在堤壩上建有城門,以便讓漁民們能出城捕魚,平時城門是鎖住的,只有國王才能決定是打開還是關閉城門,而開鎖的鑰匙總是掛在國王的脖子上。然而熱衷于追逐奢華和享樂的達胡特不喜歡這個被“封閉”的城市。每天晚上,她都會讓人將選定的年輕男人戴上面具帶到她的宮殿,做她的“一夜情人”,天亮后則讓人將將這個“一夜情人”扔進大海。達胡特的放蕩和殘忍,讓科諾瓦耶(Cornouaille)圣-科倫丁教堂(Saint?Corentin?Cathedral)的主教和朗德文內克修道院(Abbaye de Landévennec)的創始人圣-蓋諾爾(Saint-Guénolé)非常不安,眼看這座城市已被達胡特搞成了“罪惡之城”,他多次警告居民,當心“神”的憤怒。一天,一個披著紅色外衣的漂亮“王子”來到這座城市,達胡特很快為他墜入愛河。晚上,為了與“王子”一起逃離依斯城,達胡特從父親那里偷走了那把開鎖的鑰匙,將它交給了“王子”,讓達胡特沒想到的是,這位“王子”其實就是“神”派來懲罰她和“罪惡之城”的,“王子”用它打開了城門,海水瞬間涌進城內。國王被上漲的海水驚醒,他拉著圣-蓋諾爾騎上最好的馬一起逃離這座很快就會淹沒的城市,此時,他發現女兒達胡特正在水中掙扎,他騎馬趕回去將她拖上馬背坐在他的后面,然而背負著父女兩人的馬已很難在波濤中繼續前行,洶涌而來的海浪很快就要追上他們,此時圣-蓋諾爾告訴國王,達胡特正是這場災難的“始作俑者”,只有拋棄這個“惡魔”,讓她接受命運的懲罰,才能擺脫災難,他對國王喊了三次:“趕快擺脫你身后的惡魔!”只見一個海浪上來,將達胡特從馬上卷了下來,隨即消失在波濤之中。此時,海浪突然平息,國王和圣-蓋諾爾安全抵達布列塔尼附近的坎佩爾(Quimper),將其作為阿莫里卡和康沃爾國的首都。而傳說中的“依斯城”已被淹沒,達胡特也從此變成了傳說中的美人魚。 愛德華·布勞的劇本是根據這個傳說重新編寫的。劇本的內容是:依斯國王有兩個漂亮的女兒:瑪格麗特(Margared)和羅森(Rozenn),都愛上了勇士米利奧(Mylio),不久傳來米利奧已戰死的消息。為了平息依斯國與鄰國的戰爭,依斯國王答應將瑪格麗特嫁給鄰國的王子卡納克(Karnac)?;槎Y即將舉行之時,米利奧卻回來了,于是瑪格麗特宣布取消婚禮。憤怒的卡納克向米利奧宣戰,結果被打敗。然而,米利奧愛的卻是羅森,而且很快就要舉行婚禮,瑪格麗特妒火中燒,她幫助卡納克打開了依斯城防波提的閘門,讓海浪摧毀并淹沒了這座城市,無數居民無辜遭難。此時,瑪格麗特后悔了,她滿懷內疚地投水自盡以洗清罪惡。最后,依斯城的守護神喝令海水退去,依斯城得以保存。 1875年拉羅開始創作歌劇《依斯國王》。1876年這部歌劇的序曲(Le Roi d'Ys Overture)率先在巴黎的帕斯德魯普音樂會(Concerts Pasdeloup)上演奏,這首長十一分鐘左右的序曲,用奏鳴曲式寫成,包含了歌劇中三個詠嘆調的旋律,概括表現了劇中三個主要人物即瑪格麗特、羅森和米利奧的形象。全曲采用了瓦格納(Richald Wagner, 1813-1883)的歌劇《唐豪瑟》序曲(Overture?to“Tannh?user”)那樣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戰爭、愛情和海洋,極具戲劇性的效果,因而受到了廣泛的歡迎,被樂評界稱作是當時音樂會曲目中最好的序曲之一【注:到1888年,它已經成為法國許多交響樂團的保留曲目了】。1878年拉羅完成了這部歌劇的第一個版本,然而,歌劇的上演卻遇到了困難,先是被巴黎“抒情劇院”(Théatre-Lyrique)拒絕,1879年又被巴黎歌劇院(Opéra de Paris)拒絕了。后來在一場音樂會上用《瑪格麗特》(Margared)為標題,由拉羅的妻子朱莉·瑪莉尼演唱了歌劇中的片段。1886年,也就是在擱置了近七年后,拉羅對這部歌劇作了全面的修改,1887年完成了歌劇的第二個版本。 拉羅的歌劇《依斯國王》的這個新版本共有三幕五場,內容簡述如下: 第一幕:伊斯城王宮內充滿喜慶和歡樂,為了確保和平,人們正準備慶?,敻覃愄毓骱退麄冊浀臄橙丝{克的婚禮。但瑪格麗特并不開心,因為她暗戀的是年輕的勇士米利奧,但他失蹤了。她的妹妹羅森公主試圖安慰她,其實米利奧也是羅森的夢中情人。迎親的隊伍來了,伊斯國王歡迎卡納克成為他的女婿,但瑪格麗特冰冷地站在那里,當羅森告訴她米利奧又回來了的時候,瑪格麗特當即拒絕了這場婚禮。憤怒的卡納克將手套扔在伊斯國王腳下,向他宣戰,米利奧接受了卡納克的挑戰。 第二幕第一場:米利奧告訴國王,他愛的不是瑪格麗特,而是羅森。國王答應如果米利奧在與卡納克的戰斗中獲勝,他就會得到羅森。米利奧堅信依靠伊斯城的保護神圣-科倫?。⊿aint Corentin)的保護,他一定會勝利。此時瑪格麗特痛苦萬分,因為米利奧并不愛她,她將原先的愛變成了恨,甚至希望米利奧失敗,卡納克勝利。 第二幕第二場:米利奧戰勝了卡納克,此時瑪格麗特已和卡納克結盟,卡納克原本想打開“地獄之門”召喚魔鬼來幫助自己,瑪格麗特則出計要卡納克幫她打開保護城市防波提的閘門,此時,圣-科倫丁的影子出現了,他告訴他倆,打開閘門會給整個城市帶來死亡,敦促他們立即悔改。 第三幕第一場:伊斯城內人們在歡欣鼓舞地準備羅森和米利奧的婚禮。然后兩位新人向教堂走去。教堂內響起了《感恩贊》(Te Deum)?,敻覃愄匦臒┮鈦y,對是否打開閘門猶豫不決??{克提醒她的承諾,并通過描述羅森和米利奧的幸福來煽動她的仇恨,這里卡納克唱了一段著名的男高音詠嘆調《徒勞的,我親愛的人》(Vainement, ma bien-aimée)。 此時,教堂里傳來了羅森和米利奧的愛情二重唱,瑪格麗特決定將米利奧帶到防波提的閘門,讓他打開閘門,海水隨即涌入城內。 第三幕第二場:伊斯城內洪水泛濫,無數無辜的居民遭難,在混亂中,米利奧殺死卡納克。國王帶著瑪格麗特和羅森在一個高處避難,那里一些人正在為受難的人們祈禱。國王要求瑪格麗特說出罪魁禍首,她承認是她干的。盡管國王試圖保護他的女兒,但知道了實情的人們群情激奮,要求國王嚴懲瑪格麗特。后悔而又愧疚的瑪格麗特最后選擇投海自盡以謝罪。此時圣-科倫丁出現了,海水立刻平靜下來。伊斯人民感謝上帝把他們從死亡中拯救了出來。羅森和米利奧也終成眷屬。 1888年5月7日,新版的歌劇《依斯國王》終于在位于夏特廣場(Place du Chatelet)的巴黎喜歌劇院(Opéra-Comique)首演了,法國抒情女中音歌唱家布蘭奇·德尚-耶欣(Blanche?Deschamps-Jéhin, 1856-1923)出演瑪格麗特,法國男高音歌唱家讓-亞歷山大·塔拉扎克(Jean-Alexandre?Talazac, 1853-1892)出演米利奧。首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法國作曲家歐內斯特·雷耶(Ernest?Reyer, 1823-1909)宣稱它是一部“了不起的杰作”;法國著名歷史學家和音樂評論家阿瑟·普金(Arthur Pougin, 1834-1921)稱這部歌劇“高貴而氣勢恢弘,生動而極富靈感”。接下來第一年在巴黎就演出了一百多場。1888年至1890年在日內瓦、阿姆斯特丹、安特衛普、布魯塞爾和羅馬先后首演,在歐洲,這部歌劇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位樂評家寫道:“這是一部認真、真誠的作品,結構嚴謹,內容嚴肅,沒有任何可挑剔之處。風格也是原創和個性化的?!边@部劇本被翻譯成荷蘭語、德語、意大利語、捷克語、俄語和羅馬尼亞語。就歌劇創作而言,拉羅第一次“享受了”他等了那么久的普遍的贊譽。1889年1月1日拉羅被法國政府授予“榮譽軍團軍官”(Officer of the Legion of Honour)的稱號。 拉羅和他那一代的法國作曲家一樣,對瓦格納的作品印象深刻,受瓦格納的創作思想的影響也是很明顯的。這部歌劇序曲中的某些動機可以說是簡要地引用了瓦格納的《唐豪瑟》中的《朝圣者的合唱》(Pilgrims’ Chorus)。這兩對男女之間的對比,一對是善良的(羅森和米利奧),一對是有罪的(瑪格麗特和卡納克),顯然會讓人想起瓦格納的《羅恩格林》(Lohengrin),而瑪格麗特最后的跳海也會讓人聯想到瓦格納的《飄泊的荷蘭人》(Der fliegende Holl?nder)的結局。正如他自己在這部歌劇首演后給當時的法國作家和著名的樂評家、瓦格納音樂的愛好者阿道夫·朱利恩(Adolphe Jullien,1845-1932)的信中解釋的那樣,他原本想把這部作品寫成一部以主導動機為基礎的、連續的交響模式結構的、聲音與樂隊融合的抒情樂劇。然而又擔心,過多的加入“瓦格納元素”(Wagnerian elements)會將這部歌劇變成一個蒼白的“仿瓦格納式”的作品。所以他決定保持忠實于典型的法國折衷主義的傳統,就像柏遼茲和古諾(Charles-Fran?ois?Gounod,?1818-1893)的作品一樣,將詠嘆調、二重唱和合唱等聲樂部分進行獨立的、用毫不掩飾的旋律和抒情來進行創作,而不是依從從于交響樂式的紋理。正如阿瑟·普金所說,拉羅旋律的特點不在所謂的“豐富”或“新奇”,而在于其感情的真誠與表達的深刻,也在于其和聲和節奏精致的安排,從而凸現出它的優雅和魅力。劇中的詠嘆調旋律親密而感人,很有舒曼和舒伯特的味道,而劇中的宣敘調的準確性和力度又很像格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 1714-1787)。在作品三個主要的合唱中則引用了民間曲調。其中一個實際上來自巴黎地區的法蘭西島(?le-de-France),而不是布列塔尼。因為在法蘭西島比較傳統的是將圣-科倫丁看作是“保護神”,這樣就更加強了這種植根于法國本土的民族特質,也就使得這部歌劇更接近于成為一部“民族歌劇”。除了這些相當傳統的特征之外,這部作品并不缺乏現代主義和原創性,它體現在管弦樂大幅度的力度變化和鮮活靈動的節奏中。此外,歌劇中的許多場景,如米利奧和羅森的婚禮場景、瑪格麗特和卡納克開閘的場景、婚禮游行的場景等,都堪稱歌劇中的杰作。拉羅在寫這部作品時相當程度上是為他的妻子設想角色的,所以瑪格麗特這一角色的情感描述有著高度的個人色彩感。拉羅對此也是毫不隱晦的,他在給法國作曲家維克托倫·德·榮希埃勒(Victorin?de Joncières,?1839 -1903)的信中坦率地說,他缺乏古諾和馬斯內(Jules Massenet, 1842-1912)那樣的“泛情”,在寫《依斯國王》時讓他“興奮”的只有瑪格麗特和卡納克這兩個角色,對其他角色沒有下多少心思。 如前所述,拉羅的歌劇《依斯國王》從1878年第一個版本“流產”后到1888年第二個版本正式上演,整整相隔了十年。在這十年中,拉羅沒有閑著,他繼續勤奮地在五線譜紙上進行創作。1879年歌劇《依斯國王》被巴黎歌劇院拒演時,被任命為巴黎歌劇院總監后不久的奧古斯特·沃瑟拜爾(Auguste Vaucerbeil, 1821-1884)曾看了歌劇的樂譜,他從中看到了拉羅創作戲劇音樂的才能,此時沃瑟拜爾正好在籌劃一部能在1881年秋季上演的芭蕾舞劇,他希望拉羅能為這部芭蕾舞劇編寫音樂,拉羅接受了這位總監的委約。這部芭蕾舞劇就是《納穆娜》(Namouna)。 二幕芭蕾舞劇《納穆娜》劇本的編寫者是法國作家查爾斯-路易斯-埃梯訥·努依特(Charles -Louis-étienne Nuitter, 1828-1899),1870年他曾為法國作曲家德利布(Léo Délibes, 1836-1891)的著名芭蕾舞劇《葛蓓莉亞》(Coppélia)創作了劇本?!都{穆娜》的劇本是他根據十八世紀意大利威尼斯作家賈科姆·卡薩諾伐(Giacomo Casanova,?1725 -1798)的《回憶錄》(The?Complete?Memoirs)中的內容編寫的,故事以十七世紀意大利的科孚島(Corfu)為背景,講述了這么一個故事:阿德里亞尼勛爵(Lord Adriani)與年輕的奧塔維奧伯爵(Count Ottavio)打賭,最后失去包括他最喜歡的女奴納穆娜在內的一切,而贏家奧塔維奧解放了這位美麗的女奴,納穆娜也因此愛上了奧塔維奧。 1881年,拉羅在即將完成芭蕾舞劇《納穆娜》音樂的創作前突發腦溢血,造成短期的局部偏癱,無法及時提供預定當年秋季演出所需要的完整的舞劇音樂曲譜。沃瑟拜爾曾想請另一位作曲家來完成這部作品,但拉羅在好友古諾的幫助下還是抱病完成了樂隊的配器。幾個月后,拉羅基本上恢復了健康,1882年3月6日這部芭蕾舞劇終于在巴黎歌劇院首映。舞劇的編舞者是法國芭蕾舞蹈家和編舞家約瑟夫·盧西安·佩蒂帕(Joseph Lucien Petipa, 1815 -1898)。首演時舞臺上呈現的場景據說是這樣的:“在具有異國情調的地中海景色的布景前,舞者在舞臺上抽煙,敲打著小鈸【注:一種碰擊作響的打擊樂器】”,這正是佩蒂帕晚期作品的典型特征。樂評界認為芭蕾舞劇《納穆娜》的配樂展示了拉羅非凡而獨特的編曲天賦,“作曲家用全音階的旋律、豐滿的和聲和復雜的配器,將當代(瓦格納式)的和聲和古典(法國式)的優雅融合在了一起”。拉羅還在配樂中融入了包括摩洛哥(Morocco)在內的一些地中海地區的民間音樂,從而創作了包括小鈸舞(Pas des cymbales)、《迷人的狂歡節》(Fête Foraine)、《埃斯克拉夫斯之舞》(Der Danse des Esclaves)和《夢幻之樂》(Das vertr?umte Dolce)等著名的群舞段落,贏得了年輕人的青睞。據說當時十九歲的德彪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在觀看《納穆娜》的首演時,因掌聲過大而被逐出劇院。德彪西稱贊拉羅的舞劇音樂中具有東方特色和聲的一些段落是“節奏和色彩的杰作”。 不久,拉羅就將芭蕾舞劇《納穆娜》的音樂編成兩套管弦樂組曲,在這兩套組曲中,保留了舞劇音樂中的大部分內容,個別曲目也重新經過精心的編排。這兩套管弦樂組曲分別由五段音樂組成,《納穆娜》第一組曲(Suite d'orchestre No.1)中的五段是:1)前奏曲《Prélude》;2)小夜曲(Sérénade);3)主題與變奏(Thème varié);4)集市景象(Parades de Foire);5)狂歡節(Fête foraine)?!都{穆娜》第二組曲(Suite d'orchestre No.2)中的五段是:1)摩洛哥舞(Danses marocaines);2)瑪祖卡(Mazurka);3)午睡(La sieste);4)小鈸舞(Pas des cymbales);5)埃斯克拉夫斯之舞(Danse des Esclaves)。 接著拉羅創作了他的《G小調交響曲》(Symphony in G minor)。早在1862年,拉羅曾寫過兩部交響曲,其中一部原本是想獻給他非常崇拜的法國著名指揮家儒勒·帕斯德盧(Jules Pasdeloup, 1819-1887)的,不料卻吃了個“閉門羹”,拉羅“相信這位偉人不可能是錯的”,于是把這兩部交響曲放進了抽屜。然而拉羅對這兩部廢棄的交響曲還是有點舍不得的,后來他將其中的一些內容,融入了他的歌劇《菲斯克》(Fiesque)的音樂中去了。1885年到1886年創作的《G小調交響曲》是一部具有經典四樂章結構的浪漫交響曲,第一樂章:行板轉不太快的快板;第二樂章:很快的快板;第三樂章:柔板;第四樂章:快板。這部作品題獻給了法國指揮家和小提琴家查爾斯·拉姆盧(Charles Lamoureux, 1834 -1899)。1887年2月7日《G小調交響曲》,由拉姆盧指揮“拉姆盧管弦樂團”(Orchestre Lamoureux)在巴黎新音樂會協會(Société des Nouveaux-Concerts)首演。這一年的3月7日,拉羅在寫給阿道夫·朱利恩的信中談到了這部交響曲。他說,這是一部“純粹的音樂”而不是“描述性的音樂”。接著他又說:“看來你希望了解一些關于我的交響曲中的主導思想。唉,我要讓你失望了!我的音樂中沒有你所說的‘文學思想’......當我寫沒有文學、詩歌和戲劇文本的音樂時,音樂中只有音響、旋律與和聲。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他除了涉及文學、詩歌和戲劇等領域之外,音樂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領域?!焙髞?,拉羅的這部交響曲被樂評家們稱之為那個年代法國“最輕松快樂”的交響曲中的一部。 拉羅的最后一部原創的大型器樂作品是1888年花了五個月的時間創作的《F小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in F minor)。盡管拉羅很清楚人們對協奏曲的期望,他曾說:“我相信一個獨奏家在舞臺上,你必須讓他擔任領導角色,而不是把他僅僅當作管弦樂隊的另一個樂器?!辈贿^,與他在1870年代所寫的四部小提琴協奏曲的模式不同,在這部作品中他沒有突出鋼琴的獨奏部分,而是像浪漫主義時期的一些協奏曲那樣將鋼琴融入樂隊之中,這樣為獨奏者提供炫技的機會就少了,所以他的這部鋼琴協奏曲在當代熱衷于“炫技”的鋼琴家的音樂會節目單上出現的機會就不多了。這部協奏曲的第一樂章是慢板轉快板,第二樂章是慢板;第三樂章是快板。1888年12月1日,法國鋼琴家路易斯·迪埃莫(Louis Die?mer, 1843-1919)在巴黎首演了這部協奏曲。 前面已經說過,拉羅在創作芭蕾舞劇《納穆娜》時,就曾因突發腦溢血,造成短期的局部偏癱,后來雖然康復了,但由于創作的繁忙,進入1890年代后,他的身體已經相當虛弱,但是他還在著手創作一部新的歌劇《雅克里》(La Jacquerie)。最初,歌劇是根據法國作家普羅斯普·梅里美(Prosper Mérimée, 1803-1870)【注:即比才的歌劇《卡門》(Carmen)的劇作者】以自由詩形式寫成的戲劇改編的,其背景是發生在1358年夏天百年戰爭期間的一場短暫的、最后被貴族血腥鎮壓的農民起義【注:直到今天,或者至少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雅克里”這個詞在法語和英語中都被用來代表下層階級的起義】。拉羅對劇本作多次處理,后來擴展成農民領袖羅伯特(Robert)和貴族圣克羅伊伯爵(Comte de Sainte-Croix)的女兒布蘭奇(Blanche)之間的愛情故事??墒?,完成第一幕的初稿后不久,拉羅就在1892年4月22日因突發心臟病,于巴黎尼爾大道86號(86 avenue Niel à Paris)的家中去世了,時年六十九歲。他身后留下的這部未完成的歌劇,在他的遺孀朱莉的要求下,由他們的朋友、法國作曲家阿瑟·科奎德(Arthur Coquard, 1846-1910)在1895年完成后在摩納哥(Monaco)首演。 拉羅去世后,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巴黎的拉雪茲神父公墓(Père Lachaise Cemetery)。 他唯一的兒子皮埃爾(Pierre Lalo, 1866-1943)是一名音樂評論家,從1898年直到去世,一直是瑞士期刊《時報》(Le Temps)和其它法國期刊的撰稿人。 這就是法國作曲家愛德華·拉羅的一生。他算不上是一位偉大的作曲家,他能流芳百世的作品也就那么幾部,然而,今天,沒有人能懷疑或否定他對法國音樂史乃至世界音樂史所作出的貢獻。1925年,一名研究拉羅的學者這樣寫道:“他向法國音樂注入了一束陽光,(他的音樂)表達了人世間的生活和歡樂,(他音樂中的)柔情是純真的,而不是多愁善感的,(他音樂中的)激情是熾熱的,是不帶絲毫情色成分的?!蔽蚁?,對拉羅作這樣的“蓋棺定論”是中肯的,也是恰如其分的。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拉羅的《G大調浪漫曲 --- 小夜曲》: https://www.zhiyuezhe.com/composition/edouard_lalo_romance_serenade_pour_violon_et_orchestre1879/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觀看拉羅的《D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A1MTQzMzI1Mg==.html?playMode=pugv&frommaciku=1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拉羅的歌劇《依斯國王》序曲: https://www.zhiyuezhe.com/composition/edouard_lalo_le_roy_d_ys_overture/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觀看拉羅的歌劇《依斯國王》中卡納克的詠嘆調《徒勞的,我親愛的人》: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ODc5MzI5MzY=.html?playMode=pugv&frommaciku=1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拉羅的《F小調鋼琴協奏曲》: https://www.zhiyuezhe.com/composition/edouard_lalo_piano_concerto1889/


    本文標簽: 0

    評論:


    国产高清综合乱色视_国产精品秘 入口福利姬网站_91麻豆精品国产专区在线观看_国产三级之丰满杨贵妃
  • <bdo id="ukkue"></bdo>